10.1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教学难点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二、介绍荀子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本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系统地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家,被称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的始祖。著作有《荀子》。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互相辩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继孔子、孟子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明礼义以化之”。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实践获得的。《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阐述的就是后天的学习能弥补认识的不足,从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鼓励”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四、学习课文。(一)疏通文意。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动词,停止)。(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ɡ)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4)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锲.(qiè)(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二)赏析文章内容1.讲解第一自然段。(1)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词语:已。2.讲解第二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学习比喻论证: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五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3)总结本段中心思想。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4)词语:輮、槁暴、受、就3.讲解第三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下列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段运用比喻推论,君子的本性和其他人是没什么不同的,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B.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此处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否定了思考的作用。C.本段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几组比喻,说明好的效果的取得并非在于人自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而是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点明学习的作用: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解析】选B。荀子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借助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此处荀子是想证明与其“空想”不如“善假于物”地学习的道理。(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4)论证方法: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5)词语:致、绝、假【作业布置】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情况1.讲解第四自然段。(详见课件)(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4)词语:跬镂一焉下列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运用了多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此段先从正面设喻,后从反面设喻,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C.作者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加入散句,形成整齐又富有变化的句式,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产生铿锵起伏的变化。D.文中“骐骥”与“驽马”形成对比,“舍”与“不舍”形成对照,说明主观条件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是学好的关键。选D。【解析】“说明主观条件是学习的决定因素”理解有误,作者强调的是坚持不懈和不断积累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学好的关键。二、总结全文。1.《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①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②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③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①排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排比中的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这种排比中,语气越来越强;并在这越来越强的语气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把“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等具体的物象,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②对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对比和比喻论证结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论证的事理。例如:作者把“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把“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把无“爪牙之利”的蚓与有“六跪而二螯”的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种正反相差极大的对比,在强调这些事物有巨大差异的同时,把“用心躁也”的事理论证得既形象,又生动。③递进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要论证的道理,通过一种递进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第三段中“登高而招……假于物也”。首先,由登高时的现象,引出声音的传递,再由声音的传递现象,引出驾驭奔马出行,可谓是包罗万象。由生活现象到其本质的论述是一种递进,而从生活现象到本质所蕴含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观点则又是一种递进。三、研究性探讨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做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学修养现实意义: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四、结合本文学习,谈谈心得体会聆听了古人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请同学们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五、完成习题1.背诵全文。2.完成同步训练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