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典型的逻辑错误1、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2、循环定义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3、概念不当并列对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致会导致概念不当并列的逻辑错误。例如:■音乐分为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歌曲和民乐等。■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上述陈述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A.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的按国别的,后者的按时代的。B.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C.没有说最喜好什么。D.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A指出了题干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中犯的逻辑错误是标准不一致。B指出的是如何分类好,不是题干的逻辑错误;C和D明显不合适。4、偷换概念在同一思维中如果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例如:■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A.偷换概念。B.自相矛盾。C.以偏概全。D.倒置因果。[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著作”,前一个指鲁迅著作的总体,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著作《狂人日记》,前后概念不一致,为偷换概念。B、D显然不合适。选C也不妥,因为“以偏概全”类的错误是从个体或部分的特性出发,推广到全体时所犯的推理错误。也许是因为中文表达上有这种特点,很容易出偷换概念的题目转移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6、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现再举两道逻辑考题:■一个月了,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2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A.论据不足。B.循环论证。C.偷换概念。D.自相矛盾。[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题干中一方面说“时时刻刻缠绕着”,又说“暂时抛开”,是比较明显的自相矛盾■甲乙两人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否都是有目的”这一论题展开辩论。甲认为,人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乙持相反的观点。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乙说:“我现在就可以有意识地但却无目的地举起我的手。”乙的证明犯了下述哪项错误?A.模棱两可。B.两不可。C.自相矛盾。D.以偏概全。[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答案想告诉我们的是:“有意识地”与“有目的地”是一回事,所以“有意识地”同时“无目的地”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乙声称其举手是“无目的”的,但是事实上“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正是他举手的“目的”——因而与其声称的“无目的”恰好矛盾。两不可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例如:■“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以偏概全这是不正确构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出现的逻辑错误。现举一道逻辑考题:■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根据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4%。下列陈述中的哪一个最能削弱上述观点?A.大学生缺少对京剧艺术欣赏方面的指导,不懂得怎样去欣赏。B.喜欢京剧艺术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要以偏概全。C.14%的比例正说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有潜力可挖。D.有一些大学生既喜欢京剧,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兴趣。[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题干中的观点是“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根据关于是否喜欢京剧的调查。B指出了“京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说明不能以不喜欢京剧之“偏”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之“全”。A对题干中的观点不置可否,仅对不喜欢京剧做了点解释。C只是说“大有潜力可挖”,但承认绝大多数(86%)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的修养,实际是赞成题干的观点。D举出“有一些”大学生的例子,好像是与题干辩论。但题干中的观点和调查数据都是说的“大多数”,并没有说“全体”。因此,D也不能削弱题干的观点。循环论证这种错误发生在一个论证中,论据的证明需要依赖前提的情况。例如:■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这样揭露了顽固派的诡辩手法:“你说谎,卖国贼是说谎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倒置因果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因果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性,即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但对于另一现象来说又是原因;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绝对性,即因果链条的每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可倒“因”为“果”,也不可倒“果”为“因”。现举三例:■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因此,他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这位改革家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以下哪项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出现的类似?3A.天下雨,地上湿。现在天不下雨,所以地也不湿。B.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作者曾获诺贝尔奖。C.你是一个犯过罪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哲学?D.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病了。[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题干中改革家的犯的逻辑错误是“因果倒置”,选项D也犯了同样错误。■有一位改革人士说,凡是效益好的国有企业,都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而那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都是债务负担过重,根本没有自有资金。他建议给每一个国有企业补足自有资金,那么就不会再有亏损的国有企业了。这位改革人士明显地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以下的选项中,哪个与该错误相类似?A、如果患肺炎,那么就会发烧;张某没有患肺炎,所以,他没有发烧。B、一位律师为被告辩护说:“你们看他有如此美丽温柔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他会铤而走险地去抢劫银行吗?”C、你的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发言!D、你说谎,所以你的话不可信;因为你的话不可信,所以你说谎[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这位改革人士犯的逻辑错误是因果倒置,D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一位研究者发现具有低水平免疫系统的人在心理健康测验中的得分比具有高免疫系统的人分数低。这位研究者的结论是:免疫系统不仅能防御身体疾病,也能抵御精神疾病。以下哪项如果真的,将最严重地削弱该研究者的结论?A.该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和所进行的实验之间有一年的耽搁。B.人的免疫系统不受药疗法的影响。C.一些具有高免疫系统的人在心理健康测试中,与具有普通免疫系统的人得分相同。D.对普通人,强烈的压力首先引起精神疾病,然后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要削弱结论,就说明研究者的结论把因果倒置了;即是精神疾病影响了免疫系统。也就是D项是最好的削弱Aaaaaaaaaaaaaaa形式逻辑的4大基本规律(50)文/江南小隐第50节: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的第二种错误,就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顾名思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是议论中概念不保持同一,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则是议论中论题不保持同一。转移论题:也叫离题、跑题、走题。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离开了原来议论的论题。小张到水果店买水果,见架上的香蕉不怎么好,就问:“老板,还有好点的香蕉吗?”店主说:“有刚进回来的桂元,很新鲜的,又便宜,要不要?”这里,店主不直接回答小张有没有好点的香蕉,而是将话题转移到桂元上,大谈桂元如何物美价廉,这就是转移了论题。爷爷带孙子上街,孙子看到街边有人在用汽枪打气球,就问:“爷爷,为什么打枪的人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啊?”爷爷说:“如果把两只眼都闭了,那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里,孙子问爷爷打枪为何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实际包含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打枪的时候为何不两只眼都睁开,而要闭掉一只眼睛?结果爷爷回答说如果把两只眼都闭了,那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明显回避了孙子问题的实质,转移了孙子的论题。丈夫回家,妻子质问:“你昨晚干什么去了?”丈夫说:“亲爱的,我对你是绝对真诚的。”这里,丈夫不直接回答妻子昨晚具体干什么去了,却向妻子保证对她的真诚,这也是较明显的转移论题。考试政治时,有考生在“什么是哲学?”题目下答: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该学生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定义套用到哲学上,就是混淆了论题,也即无意识转移了论题。因为哲学既包含了唯物主义,又包含了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不是科学。偷换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将原来讨论的论题偷偷改换为其它论题,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诡辩。它与转移论题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古镇临河街口,有个西施米豆腐小吃店,店老板娘长得很有几分姿色,又热情大方,勤快能干,因此小店生意十分红火。店主黑皮,黑瘦矮小,却好酒贪杯,不思上进,因此常常受到他老婆的责骂,黑皮为此十分郁闷。某天,黑皮和几个酒鬼在一起吃夜宵,酒多话多,聊起心中的烦恼,有个酒鬼出主意说,你何不如此如此......黑皮喝酒回家,他老婆闻着他身上的酒气,不由开始奚落起来。黑皮说:“你也别老瞧不起人,我至少有一点要比你强!”他老婆问:“你哪点强?”黑皮说:“我老婆就要比你老公强!嘿嘿,不是吗?”他老婆一听,差点当场晕倒。在这里,黑皮将他与老婆谁强的论题,偷换成我老婆和你老公谁强的论题,这就是故意偷换论题。小张骑车撞到一个行人,二人为着谁是谁非争了起来,未了,小张说:我都骑了好几年车了,难道我会出错?行人说:哼!我还走了几十年的路呢?难道我连走路都不会?!在这里,小张不从具体情况入手分析谁是谁非,而将谁对谁错的论题偷换成他骑了好几年车,不会出错的论题,妄图以此证明责任不在他身上。行人于是奋起反击,也依样画葫芦,以偷换论题对偷换论题来对付他。第七章:判断语句中易犯的几种错误文/江南小隐案例一:战国时期,有人给楚王送来长生不死之药,由王宫的仆人负责传送,看门的侍卫拿起药来检查,问仆人:这东西可以吃吗?仆人点头说:这是长生不死之药,可以吃。于是侍卫二话不说,将药丢入口中,几下几下就吃掉了。楚王听说好不容易求得的长生不死之药居然被看门的侍卫吃了,一时气得七窍生烟,就命人将那个胆大包天的侍卫绑了起来,准备第二天砍头。侍卫于是托人向楚王申诉说:请大王明察!当时我问过负责送药的仆人,是仆人告诉我那东西可以吃,我才吃的,所以我不应当有罪,有罪的是送药的仆人。案例一中,有罪的人到底是侍卫还是送药的仆人?要彻底搞清这个问题,就得从什么是判断以及判断和语词的关系细细说来。当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并运用已有概念去反映客观事物时,往往就会要用到判断。判断是一种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将两个或更多概念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现在有两个概念,“春天”和“温暖”,用“是”联系起来,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判断:春天是温暖的。又如有两个概念,“知识”和“力量”,用“等于”联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判断:知识等于力量。再如有两个概念,“苹果”和“吃”,用“可以”联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判断:苹果可以吃。判断的性质,表现在有如下两个逻辑特征:第一,判断必须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