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芣苡》同步练习一、基础测试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采采:芣苡():有:掇():捋()袺()襭():【答案】采采:采而又采。芣苡(fú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有:取也。掇(duō):拾取。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2.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答案】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3分)()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答案】C【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5分)《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答案】①固定的“毕业”期限②考中者授予官职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二、提高阅读能力(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答案】B【解析】“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答案】A【解析】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注】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答案】D【解析】D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9.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答案】A【解析】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答案】A【解析】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11.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答案】B【解析】A项中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