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①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②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恢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③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④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竖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⑤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按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节俗活动。⑥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我们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春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民族节日在农业社会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B.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地位下降,产生蜕变。C.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D.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当代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答案】C【解析】C项,“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是修复传统节俗”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强调的是“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并非修复所有的传统节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民族节日的复兴。B.与第二段不同,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阐述文化语境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影响。C.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是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D.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变化。【答案】C【解析】C项,“为了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错误,原文第五段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协调问题论证的是“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是因为“革命”的影响。B.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丰富的象征与内涵。C.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更多价值是丰富生活而非必需。D.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要更为迫切。【答案】B【解析】A项,“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空洞化、表层化处理”错误,选项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原文中“导致”一词表明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是原因,“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是结果。选项错误理解为递进关系。C项,“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错误,该分析不合文意,选文表述为“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据原文可知,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减少,但并非无关。D项,“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要更为迫切”错误,该分析于文无据,文章第5段写道“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2、6段都有修复节日习俗适应文化语境的相关表述,作者认为二者都很重要,无轻重之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读多少本“及格”?——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一2018年4月19日讯过去的一年,你看了多少书?昨日,2017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0.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与2016年度差别不大。未成年人在这方面则有更好表现: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若是每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便能够跻身成年国民排名的前10.2%了。其中阅读超过20本的占4.1%,超过50本的更是仅有0.9%,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万里挑一。“日本是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在8本左右。”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徐升国,援引国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说。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较多,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二调查报告显示,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2017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6.03分钟。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人均每天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当然,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徐升国回忆,1999年调查报告第一次发布时,国民上网的还很少,“只占3.7%,真正的网络阅读可以说还没有产生。”而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2007年以后,逐渐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变化更为剧烈。微信上线后,出现了微信阅读,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三此外报告发现,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基本与成年人持平,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达28.4%。听书具体听什么?“故事”与“评书联播”排在成年国民选择的前列。而在未成年人中,“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与“听诗歌朗诵”的比例相对较高。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特别增加了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报告显示,在0~8周岁儿童家庭中,超过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比如阅读‘三只小猪’‘狼外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经典故事。从中获得亲情的交互,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生命的快乐。还有一种是从小培养孩子背唐诗,认字,亲戚来了可以表演,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称为功利式的阅读启蒙。后者容易让幼儿觉得阅读很枯燥很难受,不好玩,天然就会去排斥。”(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成年国民中,有超过一成的人一年中能够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图书。B.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超过美国和法国,前景可喜。C.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D.大多数0~8周岁儿童家庭重视亲子阅读,通过不同方式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答案】B【解析】B项,“超过美国和法国”分析有误。美国法国的不是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无法比较。5.下列对当下未成年人阅读现状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情况良好,14~17周岁的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较高。B.未成年人的早期阅读得到大部分家长的重视,其阅读内容常与家长培养方向相关。C.当下未成年人的阅读有功利化倾向:青少年听书内容功利化,幼儿阅读启蒙功利化。D.随着时代发展,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答案】D【解析】D项,根据文意,无法推出“成为主要阅读方式”的结论。该项属无中生有。6.请结合文本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答案】①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全民对阅读的重视,满足大众的阅读需要。②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阅读丰富人们的阅读内容和方式。③懂得数字化阅读的的利弊,提倡和发展纸质阅读。④避免功利化阅读,避免娱乐化阅读,倡导深度阅读。⑤继续重视儿童阅读水平的培养,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使国民阅读能长久发展。【解析】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能总结出,可以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全民对阅读的重视,满足大众的阅读需要。材料二中“数字化阅读也是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的重要目的”“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等陆续出现,使得国民的网络行为愈发多样化……近几年又出现了听书这样一种阅读形式,以及社交式的阅读,例如线上读书会、分享等等。”可总结出,要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阅读丰富人们的阅读内容和方式。结合现实中数字化阅读的的利与弊,比如电脑或手机辐射时间长,不利健康,提倡和发展纸质阅读。针对材料二中“但在成年网民从事的网上活动中,仍以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以及娱乐为主流,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可以总结出,要避免功利化阅读,避免娱乐化阅读,倡导深度阅读。针对材料三中“关于未成年人中0~3岁幼儿的阅读启蒙,徐升国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异,“一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现象,可以总结出,要继续重视儿童阅读水平的培养,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使国民阅读能长久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去乡下秦德龙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