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姓名:马琳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指导教师:徐康宁20070101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作者:马琳琳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董飞我国与东盟国家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2006由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间贸易占据全球贸易的主体地位,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能力逐渐下降,用于解释同类产品贸易现象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产业内贸易通常是指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消费或生产替代关系的产品的既进口又出口的活动,而产业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核心思想,将现代产业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解释。在本文的研究中,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不同的市场结构相结合,为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产业内贸易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可以分为常规因素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贸易限制措施等作为影响贸易发展的常规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产业特征为促进产业内贸易提供了特殊的动力。产业内贸易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中大量存在,并且多以零部件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主,我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工业在双方各自的经济体系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全球电子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双方在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取得更快速的发展。通过对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发达国间产业内贸易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同经验和理论分析并不一致,而对产业内贸易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的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发展水平;市场结构状况和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内贸易具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是市场竞争越激烈,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多,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另外,新产品产值能够较大的促进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说明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结合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政策,一是发挥外部规模经济作用、鼓励行业内竞争,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差异性产品的生产,三是合理利用外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将研究重点深入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综合分析影响贸易发展的常规因素和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定因素,将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同产业结构升级和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联系起来。2.期刊论文邓娟浅析规模经济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代经济信息2009,(23)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简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给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简要对策.3.学位论文尚静我国产业内贸易与分工格局研究2006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核心思想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开始建立,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拉开序幕。自产业内贸易出现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注意力也集中在贸易发生比较频繁的发达国家之间。以克鲁格曼、布兰德和格林纳韦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思想,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日益崛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新兴贸易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现象同样存在。国内经济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重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学者有关观点的翻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本文在力求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和分工格局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国际分工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战后分工格局的深化: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多层次并存的格局。2、界定产业和商品的分类标准,总结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及其测度标准,对经典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做出概括说明。3、计算1992年以来我国总体产品、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和各大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4、根据理论模型,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在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中:市场结构变量的系数为正,与预期的方程系数符号相同,说明市场中的大中型企业产品销售额比重增加,垄断力量随之增加,产业内贸易增多;产品多样化变量的系数为正,与预期的方程系数符号相同,说明行业中产品分类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数也就越大;规模经济变量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的符号相反,表明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国内外研究中该系数正反都有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多方面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变量系数为正,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和加工贸易对产业内贸易有正面影响。5、借鉴细分产业内贸易的方法,进一步细分我国制造业产业内分工模式,对我国制造业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特点进行判断。6、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建议。4.学位论文贾飞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2006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同时发生输入与输出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工业制成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品,改革开放以来其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90%,因此研究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理论和观点,但是针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很少,并且不同的文献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看法并不统一。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三项主要任务:1、运用可靠的数据从多个方面考察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2、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试图探索各因素的影响机制:3、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行检验。在实证研究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时,为了防止产业数据统计过粗而造成的GL指数偏高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计算整理了我国HS分类前四位数相同产品的数据,最终得出:近几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在0.47左右,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人均收入水平、规模经济和外汇收入水平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国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负面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在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时,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我国特殊国情的考察,选取了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四大因素:规模经济、外汇收入水平、国外直接投、人均收入水平。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各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作用机制,得出:我国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决定着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外汇收入水平、国外直接投资和人均收入水平正是通过首先影响我国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来影响我国的产业内贸易。5.期刊论文林彬乐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检验:中国的例子-企业经济2004,(6)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以垄断竞争为条件的克鲁格曼模型解释了规模经济是构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然而关于两者的一些实证检验结果却显示两者之间相关性极弱甚至负相关,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本文根据我国1980-2001年有关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理论上所预期的结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6.学位论文刘富杰FDI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2008二战后,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即所谓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发展迅速,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贸易理论对这类活动已无法给予合理解释,这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五千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在此期间,产业内贸易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制造业,其2006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超过70%,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产业内贸易属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交叉领域,能很好地衡量一国某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其国际分工地位,并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促进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技术进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贸易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选取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外商直接投资,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察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指出由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不同的,须予以重视和区分,尤其是在“两税合并”后,更应重视引资的质量,积极吸收外国水平直接投资,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出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转变,从而改变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状况,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文章结构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分析,包括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互补关系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以及FDI对产业内贸易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为中国利用FDI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指明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70%左右,而制造业中外资又主要集中于加工工业,充分体现出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相应的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出“两高一低”的特点,即制造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以及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较低。第四章是关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的分析,通过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运用G-L指数对1997-2006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SITC5-SITC8这四类制成品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较快,但仍是以基于产品差异所导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而基于技术、价格、消费者偏好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第五章为FDI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建立了回归模型,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的回归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制造业IIT和VIIT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对制造业HIIT的发展起抑制作用。第六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对我国的引资策略和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长期而言,地方政府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水平直接投资的引进,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就短期来说,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垂直一体化投资,利用当前的加工贸易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体在加工方式上就应尽量吸引进料加工投资,更多的替代来料加工投资。此外,还可以利用外资通过合并、相互持股、业务合作等方式适当调整产业政策,培育国内规模经济,促进我国制造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7.期刊论文王梦婷.程哲.WANGMeng-ting.CHENGZhe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经济经纬2009,(6)通过最小有效规模、市场集中度、成本产出弹性指标分析得出,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性,根据GiuseppeCeli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出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低于进口质量,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异,表现为低端垂直产业内贸易.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未达到规模经济性,不是引起中美汽车产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