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鲁迅1.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2.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3.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4.理解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本质学习任务“鲁迅”是周树人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呐喊》《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等。举世如野草彷徨南腔北调三闲二心尽是可怜阿Q相独自向热风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总求改变死魂灵“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一诗作者介绍“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妇女更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祝福》。背景故事“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时间约在除夕前的某一天。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典,以祭神祭祖、祈求来年幸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地主和有钱人家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供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解题“祝福”情节内容段落序幕1-2结局3-33开篇34-53发展54-65高潮66-110尾声111疏通文章情节情节内容段落序幕1-2结局3-33开篇34-53发展54-65高潮66-110尾声111疏通文章情节写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写祥林嫂寂然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探究文章之巧妙构思(1)本文在叙事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探求原委。②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景象,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探究文章之巧妙构思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又一次描写鲁镇祝福景象,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相对照,深化作品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探究文章之叙事人称“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叙述者不等于作者,“我”不是鲁迅!很自然的,读者会把他(小说中的“我”)作为小说中某种“未来”或“希望”的因素。然而,叙述过程却恰恰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叙述者与“故乡”的伦理秩序的“同谋”关系(即对祥林嫂之死负有共同责任),从而在祥林嫂的故事之外引申出以自省作为心理基础的道德主题和叙述者对自身所处的两难困境的逃避。——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跳读全文,完成表格)三次脸色两颊衣着饰物心理状态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肖像描写三次脸色两颊衣着饰物心理状态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肖像描写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眼睛:顺着眼。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变化: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神态: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外貌: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再细读原文,完成表格梳理情节刻画眼睛揣摩特点初到鲁镇再到鲁镇讲阿毛故事捐了门槛不许摆祭品沿街乞讨问灵魂有无品味祥林嫂的语言分析她的心理状态我真傻,真的……与柳妈对话与“我”对话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语言描写突出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以及希望破灭和精神的麻木。加重了精神负担矛盾心理;希望破灭对不幸的命运抗争的表现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抗争的实质是什么分析祥林嫂形象之行为描写逃山中出逃鲁镇做工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命运的反抗捐倾其所有捐门槛洗刷“污秽”问死前问我鬼神、灵魂之事对天经地义的鬼神之说发出质疑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向封建迷信低头。反映了祥林嫂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与迷信思想,是祥林嫂性格中受时代所局限的部分。比较三次描写的的异同,结合祥林嫂不同阶段具体的生活遭遇,说说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表现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小说家精心选择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无法直面的诸多苦难,层层累加,直到把她毁灭。(鲁迅)小她十岁的丈夫死了逃到鲁镇做工,工作繁重被婆婆转卖到山里激烈反抗,被迫成婚第二个丈夫伤寒死去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掉大伯收屋,生活无着落在鲁镇中处处受歧视捐门槛无效,精神崩溃被辞退,靠乞讨为生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总结:典型形象——祥林嫂她是一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又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重重束缚,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的封建社会妇女形象。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悲剧是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无数罪恶之一。分析次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思考提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鲁四老爷结合书房环境、神态、语言等方面思考柳妈(103页-104页)1.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2.是什么导致柳妈对祥林嫂嘲笑、冷漠、无情呢?3.如何看待柳妈所提出的“捐门槛”一事?鲁镇其他闲人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吗“我”95至96页思考“我”的形象特点自私伪善思想迂腐保守顽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冷漠、迷信、愚昧,爱搬弄是非的伪善人粗暴操控祥林嫂的人生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厌恶封建礼俗,具有同情心,又软弱无能麻木、冷漠分析“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研读课文,完成表格环境描写文章内容环境描写的作用送灶景象课文第1-2段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景象第102-105页结尾祝福景象最后一段总结环境描写作用暗示环境;悲剧的必然性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故事发展,增加人物的真实性与生动性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又一次描写鲁镇祝福景象,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相对照,深化作品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1.环境描写本身的烘托、渲染作用;2.形象塑造方面;3.情节发展方面;4.主题/主旨/情感表达方面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祥林嫂的生活环境——鲁镇;次要人物分析)《祝福》塑造了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祥林嫂这个妇女形象。(周建人)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根本原因饥寒交迫周围人的重重逼迫,求助无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贞节观念封建秩序(“三纲五常”)封建迷信:吉凶鬼神阴司灵魂标题探究: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①“祝福”是除“我”之外的另一条线索,串联着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祝福”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式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旧社会中,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被逼入绝境的。③“祝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在小说中,“祝福”是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体现最为集中的场景,而祥林嫂又正是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摧残致死的。以“祝福”为题,巧妙地将鲁镇人祈求“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场景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文章几次写到“祝福”?“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文章三次写到“祝福”。第一次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祥林嫂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到这点权利被剥夺。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第三次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写“祝福”的景象。将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悲剧气氛,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总结“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徐茂东《“我”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也谈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写作《祝福》,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鲁迅总是用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书写中国社会的现状,永远是那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走在时代前列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