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入战国时期,齐国实力雄厚,齐宣王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列强纷争,各诸侯国君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有一天,齐宣王就向孟子询问称霸之事。具体情况如何呢?齐桓晋文之事《孟子》2.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1.结合自学案提供资料,了解孟子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3.整体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段落大意4.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目标自学案检测《孟子》“仁政”“王道”“民贵君轻”写作背景重点字词落实(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标红的词句)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理解文章内容任务一:在疏通文意之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开头至“王请度之”),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齐宣王问的是“齐桓晋文之事”,是称霸之事,而孟子是否真的不知道他们的事?他的回答有何特点?2、孟子为什么要提到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情?3、百姓为什么会以为齐宣王是吝啬而不是仁爱?4、拿“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类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小结第一部分孟子首先避开问题,提出“王道”问题;接着援引事例,明确了齐宣王实现王道是有基础的;然后讨论了百姓对皇帝的误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是“恩未及百姓”;最后类比说理,明白事情的本质乃“不为也,非不能也”。任务二: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到“孰能御之”)问题研讨试分析这一部分孟子是如何劝说齐宣王的?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盛词壮,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孟子颇有知人之名,也不乏自知之明,他曾自谓“知言”,并称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孟子坚持理想,以民为本的执着),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辞风通人。从主观方面来看,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熏陶,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锻炼,成就了他的辩才。孟子曾自白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节选自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纵观全文,孟子在和齐宣王的交谈中,体现出怎样的对话艺术和论辩技巧?1、层次分明,由浅入深。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3、比喻生动,道理具体。4、正反对比,突出事理。5、善用排比,增强气势。6、类比推理,形象贴切。全文总结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全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论辩、说理,就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特别是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极尽铺排之能事,读来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他强大的逻辑攻势面前,齐宣王也不得不一时心悦诚服。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