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人文目标]良知与悲悯●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素养目标]●1.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2.分析戏剧冲突,进而把握戏剧主题。●3.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特征。●4.赏析戏剧语言的特点。●5.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戏曲,尝试写作以表达自己的体会。【单元学习内容】类型篇名主旨中国传统戏曲(杂剧)《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对封建社会中遭受重重压迫的人民大众给予同情,对他们的拼死抗争给予关切,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中国现代戏剧(话剧)《雷雨》《雷雨》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里大家族内部酿成的一场悲剧,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西方戏剧(话剧)《哈姆莱特》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作者借此寄寓了人文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单元学法指导】●1.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剧作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冲突,要看哪个是最主要的,矛盾对立双方分别是谁,还要弄清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对于理解剧情、把握人物、欣赏具体的场面以及推断剧情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2.概括情节,把握结构。●在概括剧情时,要把剧本的显在情节(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让观众直接看到的情节)和潜在情节(通过一些别的方式交代给观众而不直接表演出来的情节)都包括进去,这样才能展现出情节发展的全貌。在此基础上,分析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划分的依据是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变化的阶段,如高潮是矛盾冲突最集中、最激烈的部分。【单元学法指导】●3.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同时,由于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很强调动作性,所以还要分析人物的语言怎样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对话中看人物之间或隐或显的碰撞、交锋。●4.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戏剧中人物形象的面貌和性格特征时,既要注意首要的、基本的方面,也不要忽略次要的、细微的方面,避免将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群文比较鉴赏】●一方舞台,演绎万种风情;几束灯光,投影苍生百态;一段故事,诉尽世态炎凉;丝缕遐想,悟出人生真谛。本单元课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戏剧,对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等都有所反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分析悲剧人物,领悟悲剧价值●活动1分析悲剧人物●1.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指出本单元三篇戏剧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梳理他们的人生遭遇、所处的多重冲突,探究“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完成下表。悲剧人物性格所处冲突人生遭遇“有价值的东西”结局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悲剧人物性格所处冲突人生遭遇“有价值的东西”结局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窦娥坚贞、善良、孝顺、刚强,最终走向反抗与恶霸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与黑暗官府的冲突;与婆婆观念的不合因为父亲潦倒而被卖给蔡婆婆,又因婆婆软弱而招致杀身之祸善良的生命、正常的家庭善良的生命被摧毁,家庭破碎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无法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抗鲁侍萍勤劳、善良、自尊与周朴园的冲突;与鲁贵内心疏远被周朴园抛弃,后带着孩子嫁了两次青春、爱情、家庭伦常被始乱终弃,家庭破碎与周朴园阶级差异明显,为大家族所不容哈姆莱特敏感、悲观、忧郁、谨慎,崇尚理性,推崇人文主义与叔父的矛盾;与奥菲利娅父亲及哥哥的冲突叔叔弑父娶母,恋人遭遇不测亲情、爱情、生命失去家人与爱情,在决斗中中剑身亡性格过于审慎忧郁,无法与社会掌权者相抗衡活动2领悟悲剧价值●2.请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的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活动2领悟悲剧价值●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1)窦娥与哈姆莱特两位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从中也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悲剧侧重于外在冲突,即人与社会的冲突;而西方悲剧更侧重于内在冲突,它经常反映的是人与无法抗拒的力量——包括命运、性格、社会进行抗争。●(2)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洗刷,也让这出悲剧带着大团圆的意味,突出了中国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感化作用。而哈姆莱特走向了复仇,最终不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母亲,还献出了生命。相比之下,这出悲剧可以说是一悲到底。●(3)西方传统戏剧中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当观念仰望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地位与能力的主人公在命运、社会面前据理力争,却也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时,总会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深入把握戏剧特征活动1分析关联,把握戏剧特征1.学习戏剧,就要紧紧抓住戏剧的基本特征。请扣住戏剧特征,抓住三篇文本的关联,深入体会其特征,完成下表。深入把握戏剧特征篇名戏剧形式人物塑造手段戏剧语言异同《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深入把握戏剧特征篇名戏剧形式人物塑造手段戏剧语言异同《窦娥冤(节选)》戏曲唱词,兼用对话与动作描写抒情性个性化《雷雨(节选)》话剧对白(对话),兼用动作描写潜台词丰富《哈姆莱特(节选)》话剧对白、独白诗化深入把握戏剧特征活动2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写出体会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戏曲的含蓄蕴藉之美●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曾经为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所陶醉,认为“中国戏曲对表演的处理非常高明”。他觉得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鲜明而不过火。从审美特征上看,布莱希特所说的高明之处,其实就是中国戏曲的含蓄蕴藉之美。而这种表演上的含蓄蕴藉在中国古典戏曲中被表演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戏曲一向推崇“本色”,追求“天籁”,讲究含蓄蕴藉。可以这样说,从元代杂剧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不少戏曲文学剧本都具有含蓄蕴藉的性格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在刻画人物时,语言的使用就特别符合舞台演出的法则,演员的唱词好懂易记,朗朗上口,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对观众来说也是好懂悦耳,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另外,在演唱过程中,观众没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古典戏曲一贯重视不加雕饰、清水芙蓉这种审美特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就是很好的例子。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火辣辣的,但是细察王实甫的剧本,内心燃烧着火辣辣爱情的崔莺莺性格本身,却显得十分含蓄。●在“寺警”之前的几折戏中,在莺莺身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少女那种含蓄的性格美。尽管她在佛殿上初见张生的时候,由于抑制不住心头油然而生的爱慕之情,而对张生投去“临去秋波那一转”(这是热烈大胆的,又是深沉含蓄的)。但整个看来,她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腼腆、羞涩、矜持、含蓄。你看红娘将张生在自己面前傻愣愣表白对莺莺的关切告诉小姐之后,莺莺只是笑着说了一句“红娘,休对夫人说”。这一言一笑,实在是极有韵味,耐人咀嚼。为了在红娘面前表现自己对张生这个傻小子根本无意,便极力装得若无其事,甚至仿佛把此君之憨呆当作笑料。然而,既然无意于他,又何须嘱咐红娘不要对夫人说呢?可见,她内心深处也并不平静。作家对莺莺性格的含蓄蕴藉之美,表现得细腻而又准确。●还有一折戏,就是张君瑞闹道场,莺莺性格的表现在这一折戏里也值得注意。众僧人做道场,张生就抓住这个能够见到莺莺的大好机会,忙出忙进十分勤快。其目的是引起莺莺的注意和好感,而莺莺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整折戏仅仅通过莺莺的一句台词就对此做了正面的交代:“(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作家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然而细细想来,这里面不正蕴含着莺莺对张生又疼又赞又爱的真情实感吗?有这一句也就够了,动人话语不需多。●除《西厢记》的莺莺之外,《琵琶记》里的赵五娘、《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以及《桃花扇》里的李香君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含蓄蕴藉之美,当然这首先是与作家对于生活中的人物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与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有很大关系。其实,这种审美心理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比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等。可见,中国人对于这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从远古就已经开始了,并长期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在这种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影响下,我们民族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都具有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当然对含蓄蕴藉之美的追求就更加自觉了。思辨比较,能力提升学习活动一:群文比较,思辨提升思辨比较,能力提升1.组织学生围绕“悲剧性”展开研讨。如讨论剧作如何彰显悲剧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又是如何渲染“毁灭”的惨痛与悲壮,或交流“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又带来了怎样的情感反应与理性思考。比较窦娥冤,和操场埋尸案,谈谈你对“良知和悲悯”的认识。探讨:“良知和悲悯”(1)两个案件都涉及黑恶势力欺压良善,官员贪赃枉法,不同的是:《窦娥冤》只能借助“鬼魂伸冤”的想象来实现人们良知愿望,而操场埋尸案则用结果彰显了法治、正义和良知。(2)但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让良知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路还很长。(3)因此,除了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我们还要净化自己,在每个人心目中筑起一道“良知和悲悯”的大坝。对“良知和悲悯”的认识●2.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故事结局。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的心态。王国维则从民族美学精神的角度加以阐释:“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宋元戏曲史》)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非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从认识。(各抒己见)●3.结合戏剧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性格是戏剧人物行动的内在依据,性格的展现又是通过戏剧行动进行的。窦娥之所以在法场发下三桩誓愿,鲁侍萍之所以撕碎周朴园递来的支票,哈姆莱特之所以假装发疯,都是以他们各自的性格为基础的,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些行动中去认识他们的性格。因此,要牢牢抓住人物的行动,在戏剧情境的整体中去分析、认识人物的复杂性格,既要关注主要人物,也不应忽视次要人物;既要学会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又要避免抽象化、标签化地理解人物。从性格看,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从遭遇看,他们都遭到了罪恶的侵袭,受到了罪恶的损害。从结局看,他们都被毁灭了。人物的美好与他们命运的不幸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悲剧的震撼力量正来源于此。活动二“排”“演”“研”●排演戏剧,以“排”为主学习用课文作为脚本,排演一折(幕);也可在一折(幕)中选择某个片段表演。在这一环节,“排”是中心,通过“排”能够帮助表演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内外特征,研读剧本,揣摩角色,加深对文本的细读与探究。学习活动二:排演戏剧,以“排”为主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最好编写演出本作为排演的依据。如果说前面的理解、赏析、讨论甚至写作都还是比较“上位”的活动,编写演出本就是特别具体的学习活动。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无不要加以考虑。不妨参考一些专业剧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