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第八单元检测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4分)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永生羊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经过大半年的等待,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了壮年,它坚强地熬过了冬天,并没有死掉。回阿勒泰夏牧场的羊群又经北塔山时,那个牧人甚至没有认出它,也没有认出我。他向我父亲笑道:好笑,我记得你说你的黄毛丫头老实得像一只淘汰羔子,莫非她真的变成一只淘汰羔子了?牧羊变羊,牧牛变牛,牧马变马,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牧人的话说得我心里有一些温暖,那些日子里,我确实觉得自己有一点像羊。其实,他们只是被我做的假象欺骗了,我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一只羊呢?我之所以像羊一样,是想与萨尔巴斯靠得近一些,以便聆听它到底要对我说什么。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一点也没有记错,那一天是个星期三。那天早晨,我的好心情被映在窗户上的朝霞唤醒。我睁开眼睛,几只麻雀从我们家窗前的电线杆上扑棱棱地飞进了东天的满天红霞。我穿上衣服,喝过早茶,来到羊舍,萨尔巴斯好像已经等我很长时间了,没等我走近就率先带着一群羊走开了,就好像不是我带它,而是它要带我一样。在田埂上,我们看见一只很大的老鼠迅速穿过杂草;在木屋旁,杂草正茁壮成长,一些草甚至长到了木屋顶和墙壁上,一条被主人抛弃的老狗卧在一口破食盆旁守着空房想心事;在那座断崖下,我们还看见了一头老牛在崖下的阴影里安详地吃草……萨尔巴斯带着羊群又向断崖的下边走了一段路,在一片不大的开阔地上停下不走了。我有些纳闷儿,这片开阔地实际上是一块盐碱地,除了一簇簇芨芨草,几乎没有草,平时很少有人畜到这里来,连老牛到崖下都不往前走了。但是萨尔巴斯还是埋头吃起来,群羊也跟着它在吃芨芨草。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有些百无聊赖,拔了一根芨芨草,放在嘴里,一边瞎嚼,一边看头顶无边无际的蓝天。我想,萨尔巴斯毕竟是一只羊,我也毕竟是一个人,一个人又怎能完全猜透一只羊的心思,这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我这样在湿地断流的地方坐了很长时间,大概是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萨尔巴斯来到我的身边,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我的脸,而我也同时看见在它的头顶上方正有一片白云迅速地凝聚,然后,一阵风沙、沙、沙地穿过黑色的旷野,把芨芨草一律压向一边。萨尔巴斯像是预感到了什么,挺起身子,用它的那双忧郁的羊眼搜索了一遍旷野,然后明明白白地对我说:走!我们到山洞里去躲一躲,山洪就要来了。那一刻它的姿势美丽得像一头警惕的鹿。在我和它领着一群羊使尽浑身解数跑进一处浅浅的山洞口的时候,乌云已经全面压境,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大地仿佛燃烧起来,将冲天的火焰送上高空,盐碱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听到滚雷在黑云深处炸响,一柱擎天白光从高天掼下,落在断崖下的那头老牛身上,那老牛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笨重地倒在地上。然后,天地间大雨滂沱,到处都是水。那是我自打记事以来见过的第一场大雨,第一场山洪,第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汹涌澎湃经过我的眼前,那份湍急和霸气令我瞠目结舌,它竟可以随便卷走它想卷走的任何一样东西。在山洪里,我看见了一棵大树,一根电线杆,一座毡房的天窗,一口铝锅,还有我们经过的那所木屋,甚至还有那条老狗。它在洪流的泥浆中像一片枯萎的叶子,一尊泥塑,忽上忽下地漂着,看不出有任何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雷打死的老牛却被一块岩石挡着,在激流中翻动,活像在拼命逃生……山洪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突然停了下来。天上的云跑到东边去,挂出一抹彩虹,西边一片晴天,太阳明晃晃的。这时我才发现,山洪流到这片盐碱地居然也流到了尽头。在盐碱地下边广阔的戈壁上没有了踪影,甚至连个小水洼都没有留下———场大水,看似凶猛,原来什么也不是。在山洪经过的时候,萨尔巴斯像一名点将的统帅一直站在洞口。难道它让我等待了一个冬天,想告诉我的就只是一场山洪?我知道它还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但是,萨尔巴斯不再对我作任何暗示了。(节选自《永生羊》,有删改)材料二:欧宁:《永生羊》一书中更多的是写生命的主题,揭示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中的转化。叶尔克西:对,《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就是生命与时空。这个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世界就变得更美丽。欧宁: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之下的话,您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叶尔克西:我看到的是具象和意象中的新疆,意象中的新疆就是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对天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我是从本民族的角度去理解新疆。再比如哈萨克民歌以爱情为主题,因为游牧生活,不断地转场,面对路途的遥远,一定有种对自然的无奈,这时候就需要用歌声、用诗歌去表达内心的悲欢离合。其中有一首情歌,“爱人的毡房远了,看不见了,小鸟的脖子酸了,心都伤了”,就是说在毡房搬迁以后,仍在不断地看、不断地看,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游牧生活经验的人是不会有的。(选自《消逝的牧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专访》,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认为“我”和羊长时间待在一起变成了老实的“淘汰羔子”,表明人如果长期与动物相处,就会受到动物性情的影响。B.听了牧人的话,“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像羊一样,是因为“我”想从萨尔巴斯那里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C.在断崖下的开阔盐碱地上,萨尔巴斯吃着芨芨草,“我”也同样咀嚼着芨芨草,但“我”却无法完全猜透萨尔巴斯的心思。D.洪流中,老狗忽上忽下地漂着没有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岩石挡着的牛却翻动着拼命逃生,突显了牛对生命的渴求。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就说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壮年,坚强地熬过冬天,连牧人都没有认出它来,为下文写它率先走开,带领群羊和“我”到山崖下经受山洪考验作铺垫。B.作者在写永牛羊萨尔巴斯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萨尔巴斯具有了人的性情,它能带着羊群选择场地食草,并能带领羊群到山洞中躲避山洪。C.文中写老鼠迅速穿过杂草,老狗被主人抛弃,木屋成了空房……都暗示了山洪即将到来,也衬托出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D.文章写萨尔巴斯选择只有芨芨草的盐碱地作为牧场,而“我”在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