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课《与妻书》-【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1.2课《与妻书》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祖国的万里江山,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烈士的。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英勇牺牲,其中大多数人的名字我们已无法知晓,但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功勋,必定。缅怀先烈,为的就是不忘英烈的功勋,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守初心、担使命、永奋斗的强大力量。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群雕,从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每个地方都有记录英烈事迹的精神火炬、传承英雄精神的价值高地。英雄烈士是人民的财富、价值的标杆。英烈们身上,有的是“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的忠诚担当,有的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有的是“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的大义凛然……纪念英烈,最重要的是烈士们熠熠发光的不朽精神,()。激活英雄烈士这一“精神富矿”,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校正我们的价值取向、人生坐标,就能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引领和道德支撑。纪念是一种唤醒,更是一种建构。今天的我们,能为国为民、为人为己、为子孙后代做些什么?英雄烈士们的嘉德高行,带给我们无限启发。只有新时代的长征路继续发扬英烈精神,秉承英烈遗志,我们才能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娄山关”“腊子口”,更好地坚持中国力量、弘扬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慷慨付出流芳百世追赶为B.慷慨付出永垂不朽追寻为C.慷慨解囊永垂不朽追赶替D.慷慨解囊流芳百世追寻替2、下列在括号内补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心中筑起崇德尚义的“英雄纪念碑”B.筑起崇德尚义的心中“英雄纪念碑”C.崇德尚义的“英雄纪念碑”在心中筑起D.在心中筑起“英雄纪念碑”的崇德尚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与妻书》的感人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让人落泪断肠,感奋不已。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①。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③。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铁血柔情林觉民萧萧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B.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C.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D.本文通过对林觉民的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C.起义前,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3、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②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③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选自《孙中山全集》,有删改)【注】①巇:险,险峻。②踬踣:绊倒。比喻受挫。③杌陧:不安定,困厄。这里指动荡不安的时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B.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C.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D.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昌革命,即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B.史迁,是对司马迁的一种敬称,是在司马迁去世以后才有的。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一职。C.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