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数.落(shǔ)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毗.邻(bì)前后相属.(zhǔ)伺.候(shì)洁身自好.(hào)C.便笺.(qiān)人才济.济(jǐ)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信手拈.来(niān)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答案】D【解析】A杳yǎo无音信;B毗邻(pí)伺候(cì)C便笺(j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色素奔驰急刹车守株待兔B.扫描和谐软着陆振耳欲聋C.脉搏巨挚殊不知游刃有余D.博爱临摹地沟油门厅若市【答案】A【解析】B项震耳欲聋,C项巨擘,D项门庭若市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A.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年青以至自鸣得意【答案】A【解析】①中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②中应选“以至”。“以至”可以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也可以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而“以致”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己表示很得意,所以应选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答案】D【解析】A、B两项中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多用于贬义,这里用来赞美年轻科学家的勇气和陕西、江南剪纸的风格,感情色彩不协调;C项中“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用在句中和句意不符;D项中的“想入非非”可以当中性词用,意思是“一般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玄妙境界”,在此是对的。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金字塔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C.读完但丁的《神曲》,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卷。D.王教授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于是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答案】B【解析】A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不合逻辑;C项属于成分残缺;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岐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⑤①②③④C.⑤②①⑥④③D.⑤③①②④⑥【答案】D【解析】先用排除法排除③,⑤是人格本质属性,③是人格的具体内容,根据逻辑顺序,先排除,答案在C与D中选。再根据文体是议论文,注意论点、论据的关系,这段文字是总-分-总的关系,再根据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出-分析-解决可得出答案。7.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B.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D.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答案】B【解析】半斤对八两的意思是差别不大,而平分秋色的意思是分高低。不能搭配。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答案】D【解析】“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不符合文意,原文第三段表述为“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故选D.9、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答案】C【解析】“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因果错误,原文第六段表述为“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故选C.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答案】B【解析】“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无中生有,无依据.故选B.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注释】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11.下列语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渐渐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D.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答案】C【解析】C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