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同步习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网速将比4G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其实,5G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的网络延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将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这也意味着5G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在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未来,5G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材料二: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其中有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新业态……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能力。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而伴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在5G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量将是4G时代的10倍以上。基于流量规模的快速壮大,流量社会的门槛将会更低,未来的物联网、VR产业和人工智能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5G不仅仅是快。如果说4G主要实现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接,那5G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都将在这个庞大的流量世界里实现连通,在5G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技术与人,二者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人类在不断突破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我们能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加利用,那么技术一定会让人类更加幸福。(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8月22日14版)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4G用户已经占移动用户的大多数,移动流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但4G时代不会太久。B.2020年将实现5G商用,届时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将得到满足。C.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连成一体。D.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会得到满足。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一重点介绍了5G时代和现在4G时代相比的诸多优越性,让人们对5G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B.材料二后半部分也介绍了5G时代的特征,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C.流量社会催生流量经济,流量经济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是负面的问题同时也很多。D.流量经济之所以会争夺去人的注意力,使人迷失,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行力不足。E.腾讯进行的“社交斋戒”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3.技术与人二者将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可行的解决之道。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电子时代的阅读许知远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的结论无疑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与民众的生活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力。古腾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古腾堡印刷术印刷出的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训诫的专一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加速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从中找到各种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们。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那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学习新技术。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经典名著吗?(节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删改)4.印刷品的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5.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6.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媒体研究专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7.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内容,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新华网郑州2004年2月10日电(记者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现象,秦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8.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