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褊.小(biǎn)庖.厨(páo)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赡.养(shàn)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意思是推测,揣度。故选B。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故选A。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百姓之不见保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B.然则一羽之不举未之有也C.唯命是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例: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爱护,见,表示被动,被动句。A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B项,然则一羽之不举: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从未有过,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C项,唯命是从: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为,表示被动,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故选D。4.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乙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6.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7.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5.C6.C7.A8.(1)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2)老年人都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制”是动词,意识是“规定”,宾语是“民之产”,“民”是“产”的定语,“之”意思是“的”,所以应在“产”后断开,排除BD两项。“死亡”是同义副词,二者不能断开,且“亡然后驱而之善”的意思是“死亡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死亡之后还如何做好事?这显然讲不通,所以“亡”应放在前一句,排除A项。故选C。6.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误,二者说反了,“序”是商(殷)代学校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策略”,而应该提出了“王道之始”的具体措施。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胜”,尽;“是……也”,判断句,“是”,这;“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第二句中,“衣”,名词做动词,穿;“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却;“王”,名词做动词,称王,为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晋文公问守原①议(唐)柳宗元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勃鞮,以畀③赵衰。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