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总结)(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8.1第八单元单元总结一、单元学习目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敬仰不已。本单元课文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课文均为议论性文章,都关注现实,善于思辨,体现出思维的缜密和表达技巧的高超。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二、单元学习任务1.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火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配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2.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多方运筹,乞求济世安民之道。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号。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石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可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觉得他们二人谁的观点谁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乘持的主要观点。2)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了众多论者的目光。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杜牧则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不能“各爱其人”。阅读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3)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3.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力。从下列任务中任选--题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时要畅所欲言,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认真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1)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2)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三、单元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阿房宫赋》一、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作比,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杜”。二、关于“赋”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来说,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起于战国,兴盛于汉代,流行于两晋,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到了唐代,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文赋”。赋的特点主要有两点:1、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2、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实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唐代的“文赋”较之战国时期的骚赋、汉代的汉赋、两晋的骈赋而言,不大讲求对偶、音律,而句式错落多变,章法灵活,押韵比较自由。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也都继承了唐代文赋的特点,成为千古佳作。《阿房宫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元代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清代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六国论》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二)基础知识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提示:chángsèzàiyīnxièdàijùnchùchánshēmiùyōnggǒng)(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居安思危6、能克终者盖寡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8、则思知止以安人9、则思江海下百川10、乐盘游11、忧懈怠12、则思虚心以纳下13、则思正身以黜恶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何必劳神苦思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重要字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诚能见可欲5、则思谦冲以自牧6、承天景命(词类活用:1、固:形使动,使……牢固;2、远:形作动,达到远方;3、长:形作动,长得高;4、形作名,重要职责,帝王的地位;5、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难;6、形作动,坚持到底;7、名作动,统治;8、形使动,使……安宁;9、名作动,居于……之下;10、形意动,以……为乐;11、形意动,以……为忧;12、形使动,使……谦虚;13、形使动,使……正;14、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15、使动,使……劳累,使……辛苦古今异义:1、根本古: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元首古:帝王;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纵情古:放纵情感;今:尽情;4、行路古: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走路;5、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6、聪明古:听力好,视力好;今: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重要字词:1、疏通;2、国君;掌握;3、督责监督;威吓;4、如果真的;5、谦虚;约束修养;6、大)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提示:1、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2、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3、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4、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5、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6、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答司马谏议书》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阿房宫赋》一、朗读课文,了解字词中的相关历史知识。1、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之君。2、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指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多(前246一前210)。3、戍卒叫:指陈胜、吴广在谪戍渔阳途中振臂一呼,率众起义。4、函谷举:指刘邦攻破函谷关。5、楚人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楚人.指项羽。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故称楚人。二、积累与词法句式相关的词语。1、盘盘焉:盘旋。焉,犹“然”。2、辇:古代贵族乘坐的人力车。此用作动词,乘车。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其中“收藏”、“经营”、“精英”均为名词。4、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