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文本解读】《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素养目标】1.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5.背诵全篇【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洵(1009~1066),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2.了解文体知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3.相关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4.解题①六国,②论,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赂.()厥.()暴.()弥.()与.()燕.()洎.()殆.(d)咽.()邯郸..()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非兵.不利②破灭之道.也③率.赂秦耶④不能独完.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其实..百倍③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⑤暴.霜露⑥暴秦之欲无厌.⑦奉之弥.繁⑧至于颠覆..⑨以地事.秦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五国既.丧③义.不赂秦④始速..祸焉⑤后秦击赵者再.⑥诚.不得已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考4】研读第四、五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礼.天下之奇才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日.削月.割④苟.以天下之大⑤六国破亡之故事..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思考5】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思考6】鉴赏文章写法1.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特色?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本文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做到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7】本文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写法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思考8】有人说,前四段已将论点阐述得很透彻了,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思考9】深度探究1.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思考10】阅读与思考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四、明晰主旨五、拓展阅读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的散文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他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他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六、素材积累—苏洵名句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2.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3.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4.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5.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6.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7.明于大而暗于小。8.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9.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答案一、1.明允,老泉,散文家4.解题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②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赂.(lù)厥.(jué)暴.(pù)弥.(mí)与.(yǔ)燕.(yān)洎.(jì)殆.(dài)咽.(yàn)邯郸..(hándān)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非兵.不利兵器②破灭之道.也原因③率.赂秦耶都④不能独完.保全,形作动活动二:探究文本1.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的方面,形作名②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③固.不在战矣固:本来④思厥.先祖父其⑤暴.霜露暴通“曝”,冒着⑥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⑦奉之弥.繁更加;⑧至于颠覆..国家灭亡;⑨以地事.秦侍奉活动二:探究文本1.明确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②五国既.丧已经③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道义④始速..祸焉才招致⑤后秦击赵者再.两次⑥诚.不得已的确,确实活动二:探究文本1.明确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赵:诛杀良将。2.明确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3.明确事实论证、假设论证。【思考4】研读第四、五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礼.天下之奇才以礼相待,名作动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被动;劫:胁迫,挟持③日.削月.割日月:天天、月月,名作状④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⑤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成例。活动二:探究文本1.明确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借古讽今,得出了“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结论。【思考5】明确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思考6】1.明确①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②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2.明确(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①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