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范例通用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范例通用3篇2023/X/XX《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1读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我是边读边记,慢品细思,期望能对刘祥老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有所了悟,从书中窥见些许教学的真谛。语文该有怎样的滋味呢?实际上,在教学一线,语文常常和其他学科一样,做题讲题背题,1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具体的、符合答题套路的阅读分析题。书中,刘祥老师秉承“宽度、温度、深度”的执着教学理念,制作了语文宏观视野、课堂教学技巧、文体教学技巧、教学案例四道美食。一页页读去,我感受到了香醇真实语文味道。(一)确立的语文宏观视野刘祥老师把关于语文教学的学理性认知放在第一位,从思想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各种技巧才能领会透彻各得其所。如果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那么语文教育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实现这三重价值诉求?刘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认清自我,勇于舍弃,勇于追求,且行且思,以此法抵达“见自我”;阅读专业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多与同行交流,读书行走思考,以期抵达“见天地”之境界;不被分数排名绑架,不被行政力量绑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此抵达“见众生”的至高境界。教师自我修炼的呈现方式,无疑是课堂教学。“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是语文课堂公认的应该引领学生探究的方面。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只有“知识在场”、“技能在场”,而缺乏了对课堂中生命状态的关注。刘祥老师认为理性的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个在场”。首先,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必须生命在场,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精心策划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具体到一节语文课堂,刘祥老师创建了“五走进”教学模式,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而我们的课堂可能多停留在前两个“走进”,注重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传承文化、滋养生命的职责。讲台也是舞台,一节语文课就是一场演出。角色扮演,谁说了算?刘祥老师告诉我们,所有角色,依照内容、目标、课堂环节的不同而应当有所不同,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永恒的主角。而只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学生只能是一个个信息接纳器而已。殊不知,语文教学的所有精彩,来自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生命的唤醒、情怀的熏陶。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刘祥老师给了一把尺子,从宽度、温度、深度三个角度去测量评判。宽度指向教学内容,不是把一节语文课无限制地拓宽(大而全),而是在舍弃中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精准聚焦),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温度指向教学活动,是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学习活动激活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课堂成为思维在场的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的茶话会。而深度指向思维品质,其本质是借助文本细读和必要的拓展延伸,读出课文中隐藏着的秘密,从而达到拓宽学生思维路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二)知晓的语文教学技巧刘祥老师立足教师活动,从备课、确立课时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主问题等方面给予细致指导;他着眼课堂流程,从导入新课、组织课堂活动两个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并展开剖析,让读者“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他聚焦教学疑点,从介绍作者背景的时机、课堂拓展的精当、长文短教的诀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这些在一线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常常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在课堂开始时对作者及背景做以蜻蜓点水式的介绍,有时难免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阅读误区,阻碍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的词句及蕴含的深厚意蕴。“三度语文”主张采用与作者对话的方式,即课堂模式中的“走进作者”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很值得借鉴。语文教学除了教知识教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文字与形象来育人。以,“走进作者”这一环节的适时展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三)钻研的语文课程属性刘祥老师是语文教学,每一个章节在细致系统的阐述之后,都有归纳小结,便于读者回顾梳理。我深有体会的是关于小说教学的阐述,刘老师认为小说教学重心不在于钻研小说写了什么,而在于分析探究小说怎样写、为什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等;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取舍,长文短教;还应该特别关注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如何教小说?肯定绕不开小说的三要素,但绝不是平面滑行于三要素的归纳和贴签上。刘祥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告诉我们:分析人物形象重点不在于此人物“是什么”,而在于其性格特征“怎么样”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分析的重心不是了解小说写了什么,而是要探究此种设计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发现此种情节设计的共性化价值。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丰厚情感、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鉴赏诗歌的精美意境等,这是语文教学的共识。但是怎样才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读了刘祥老师的阐述,我明白了:首先,诵读活动要有梯度,每一层台阶上,都要守候着一个合宜的诵读目标。其次,要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歌的难易程度来设计流程。只有基于具体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真正做到用诗歌滋润学生的生命。(四)值得借鉴的语文教学案例刘祥老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让我们在精美的课堂教学中回味整本书的余韵绵长。这四个实录,为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范例,从中可以更好地领悟“三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五走进”课堂模式。有滋有味教语文,教出生命健康成长的滋味,教出顺应天性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滋味。读完这本书,醇香绵厚的滋味久久回荡心间。我觉得这本书和刘老师的《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可以合称“双璧”,一个集课堂教学之精技,一个尽文本解读之妙境,可作床头书时时翻阅,定会常读常新,受益无穷。《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2翻开《有滋有味教语文》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就是于老师亲笔写下的赠言:愿我们有滋有味教语文,愿孩子们有滋有味学语文。语文的“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语文教学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其次,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起来。那我们该如何教好语文?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师呢?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不断充盈和丰富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工作和生活始终抱有激情,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而修炼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们:“怎样让我们的激情永葆青春?我的回答是——读书。只要读书在,激情就在。”诗人黄庭坚曰:“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言而无味。”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让自己的心随书中的崇高形象而感奋,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书读多了,自然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二、爱语文,爱孩子。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获得工作乐趣的源泉。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语文,不爱孩子的教师,会在语文教育中享受到快乐。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这种对语文、对孩子的喜欢,有先天的,但更多是在工作中慢慢培养起来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是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不老松”,耕耘教坛五十多载,品尝着其间无尽的欢乐。用她的话来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我永远保持着一颗快乐的童心。”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创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风中芦苇在思考》一文中说:“我思故我在。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里一株最脆弱的芦苇,但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著名教育前辈,基础教育权威吕型伟也告诫我们“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语文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有变革自己、变革传统的勇气。不要因循守旧,昏昏然走自己的老路,走别人的老路,而无一点创新和实践的勇气。环顾那些活跃在语文教坛上的名师、大家,哪一个不是个性鲜明、富有激情?哪一个不是通过教改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不断的思考和创造中,他们收获着专业的成长,也收获着事业的甜蜜,渐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上乘境界。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走近儿童,以童心看孩子,最重要的是就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以承认儿童的独特世界为前提,以儿童的既有经验、生活积累为出发点,引导儿童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课堂上得到真实体现。愿我们有滋有味教语文,愿孩子们有滋有味学语文。《有滋有味教语文》读书心得3最近有幸拜读江苏省特级教师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虽为小学语文教师,但读起中学语文老师的关于语文教学思考的文章,竟然也是津津有味。这本书共四辑,理念分享到课例借鉴,字字珠玑,读起来竟有一种不舍促读之感,甚至一些语句反复斟酌,领悟其意。这本书于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醍醐灌顶。带着重塑的语文观,再次走进课堂,仿佛教室都变宽广了,可见山川,可观日月。王开东老师为刘祥老师题序里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独立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在找到教育的名字之前,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给所有的孩子一样的阳光和雨水,但不要他们长一样的高,结一样的果。”“一切没有进入灵魂的教育,都是肤浅的、苍白的、失血的……”这些话,直触人心,告诉我,拨云见日,不要虚伪的语文,不要死寂的传授。教材给了我们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担得起唤醒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情感联结。在语文“见众生”中,刘祥老师提到,“最该关注的众生——未来社会的公民。”“我们的语文课,是雕琢学生的灵魂;我们,是在为学生心灵的完善服务。”……这些话,我读得很慢,很慢,仿佛揭开了一些教学上的伤疤,仿佛也在敲击着我的心灵,建筑着、装饰着我的语文观、教育观。带着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我的课堂也悄然变化。昨天下午,我急匆匆地赶到教室,想借最后一节课给学生讲讲作文。原本以为最后一节课,学生累一天了,讲起作文来困难重重。谁知,学生们课上的过于兴致勃勃,下课歌声已经唱响,还有一些同学锲而不舍地将手臂举得高而直,仿佛这样就能与这铃声相抗衡。一些学生直接说:“老师,再上十五分钟!”从心里爱上语文的模样,真叫人欢喜。今晨,又讲了几个选题的文章,看得出学生脸上跃跃欲试的神情。我将这些选题布置成作业,有学生问:“老师,多少字?”我作出为难的样子:“六年级了,咱们班的作文水平已经高低不齐,规定字数不太合理,字少了,对水平高的同学是残忍的压迫,不易提升;字多了,对部分同学又是一种戕害。再说,字数从来不是好文章的标准,不限字数了。本身女娲造人就各有千秋,才有了三百六十行,有的头捏得好,那就多做有智慧的事,有的胳膊腿儿捏得牢,那就是咱的体育健将。我的学生既有高山上的苍柏,也有深谷里的野草。我要都教成大作家,联合国纪念的就不是孔圣人了,该是邵老师了。”“哈哈哈……”“但是不管做什么,首先你的心要正。”今早一进教室,娃们给我深深一鞠躬,何以担当这一敬畏,唯有,站在讲台上,塑造学生,修炼自我。做一个深耕语文的农夫,带月荷锄,细作心灵,让学生在语文的田地里茁壮成长,感受语言世界里的幸福。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