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9《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艺评论。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一、教学目标: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难点: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但是对文艺性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前指导阅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以帮助理解课文。《说“木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走进文本杜甫的《登高》中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杀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2、释题解惑,初识文意“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三、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新诗创作和研究唐诗完全的统一起来。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与季羡林、吴祖湘、李长之在早年并称“四剑客”,与吴祖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吴晓音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先生的学术。●作品❖诗集《夜》《西游记漫话》、《西游记漫话》、《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学术著作《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天问论笺》、《中国历代诗歌选》、《中国历代诗歌选》、《唐诗综论》、《深深的爱》、《西游记漫话》、《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4、清除障碍,夯实基础(1)加点字注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s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门闩(shuān)照浦(pǔ)庾信(yǔ)万应锭(dìng)蛊惑人心(gǔ)柳恽(yǔn)沈佺期(quǎn)心有余悸(jì)接踵(zhóng)而至(2)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5、理清脉络,感知文意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意●内容结构梳理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第三段: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第四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层次结构划分●明确:引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2、找出相关诗句●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和叶有关的诗句: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诗句积累(略(文中出现的古诗句应熟读理解记忆)6、问题探究1、研读1、2、3段(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明确: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明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明确:(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生】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师】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关键点在“木”字,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归纳总结)5、归纳“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探讨学习“木”的特征。二、探讨学习1、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2)、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3)、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三、拓展探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王诗:陆词:毛词:四、知识拓展诗歌中常见的文学意象举例:●课文小结诗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话题;2、用作例证;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课后反思:五、布置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2、在班上进行交流。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六、结束语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略)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