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窦娥冤》教学设计(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学设计课文简介:《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明代作家叶宪祖将《窦娥冤》改编为传奇《金锁记》,清代秦腔、昆曲等剧种传演,改名《六月雪》。近代京剧一般也以《金锁记》为底本,剧名也叫《六月雪》,或者《斩窦娥》、《羊肚汤》。1949年后再由程砚秋先生改编,仍名《窦娥冤》,这也是现在主要的演出本。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戏剧台本文意,解决疑难字词,积累戏剧常用词语。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考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3、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赏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教学重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教学难点: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课时:2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元杂剧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剧本,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元杂剧在形式上有一个显著特点,讲究“一折一宫”,即每折分别由同一个宫调下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不同的宫调各有不同的音乐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情绪。《窦娥冤》全剧所运用的宫调如下:楔子、第一折——仙吕宫——清新绵邈第二折——南吕宫——感叹伤悲第三折——正宫——惆怅雄壮第四折——双调——健捷激袅可以看出,《窦娥冤》各折的宫调,是和戏剧情节本身的发展大致配合的。教材所选的第三折,在情感上是“惆怅”与“雄壮”兼具。了解杂剧所运用的音乐形式与剧情发展相协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窦娥冤》这部作品。2、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梧桐雨》《汉宫秋》。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3、全剧情节梗概: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二、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楔xiē子嗟jiē怨埋mán怨煞shā尾尸骸hái罪愆qiān甘霖lín亢旱kàng苌cháng弘羊肚dǔ盗跖zhí湛湛zhàn2、词语(1)亲眷(眷,juàn)亲属。(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3、典故①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②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③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挂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研读分析:[端正好]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具,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研读分析:[耍孩儿]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二煞],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一煞]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第二课时一、思考探究(一)关于人物结合全文,填写表格分析总结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情节情感性格窦娥被押赴刑场婆媳诀别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明确:情节情感性格窦娥被押赴刑场(怨)怨气冲天刚烈婆媳诀别(悲)哀婉凄惨善良、孝顺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恨)愤恨激荡敢于反抗(二)关于情节和主题1、窦娥的冤情,到底冤在何处?明确:悲剧的根源——“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2、窦娥发了三桩誓愿,具体内容是什么?三桩誓愿之间是什么关系?(填写表格)誓愿顺序内容引用典故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第一桩第二桩第三桩明确:誓愿顺序内容引用典故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窦娥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第二桩六月飞雪飞霜六月因邹衍第三桩抗旱三年东海曾经孝妇冤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4、元杂剧《窦娥冤》的结尾是:窦娥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而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结尾是: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你认为哪一种结尾设计更好?为什么?明确:(1)元杂剧原本的结尾设计更好,因为更具悲剧意味,可以带给读者或观众更强烈的内心震撼,引发更多的反思。例如: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结尾现实了不敢面对现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