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共30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下册8.15.2《答司马谏议书》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第1自然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窃:我私下,谦词。•每:往往,常常。•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又。•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见恕:原谅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第2自然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儒者:这里指读书人。•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与民争利。•以致:因而招致。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恤:忧虑,顾念。•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第3自然段•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胥:相与。•特:仅仅。•度:计划。•度(duó):估计,考虑。•是:认定做得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知:领教。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第4自然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2)结构图:┏一、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四、书信常规的结┛问题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提示: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提示:“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提示: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提示: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提示: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提示: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提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写作特点分析(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全文小结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