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的改革理路与行动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的改革理路与行动策略2023/X/XX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养成深厚的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年)》将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全面发展,列为四大教育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学校美育工作。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xx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xx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新时代高校美育新要求,分析高校美育工作现状,厘清关键问题,确定改革目标,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是当前普通高校加快推进美育改革,办好新时代美育的当务之急。一、改革目标: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四个指向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美育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美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美育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指示要求,通过生动形象、美好隽永的艺术教育活动,传递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旗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聚焦素质养成。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具有人文教育、启迪心智等多种功能。《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要着力提升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主渠道,其目标在于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习得,还在于健康情趣、良好品味的养成,更在于美好心灵、健全人格的涵养,以及丰富想象力、巨大创造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促成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扎根民族时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见》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列入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教育重点工作任务。高校美育改革,要扎根在中国大地,要厚植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艺术经典中的美育元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民族特色,筑牢美育培根铸魂的根基。高校美育改革要扎根于时代,要深入到生活,要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风尚,着力培育蕴含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审美品味,要大力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美育打上时代的烙印,培育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不息力量。做到面向全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美育工作应坚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新时代,美育工作更强调面向人人的心灵教育和培养高尚的情操。高等学校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必须强化美育普及教育,逐渐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大美育格局,着力保障每个学生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二、改革重点:高等学校普及艺术教育的三重困境《意见》要求,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普通高等学校要切实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而一些地方高校对普及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还有待提高。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依然是需要提升的环节,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当前,高校美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数量有限,类别单一,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小,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融入全过程。美育课程内容较为浅显,多为鉴赏类课程,缺乏艺术实践类、艺术批评类等系列课程,学生缺少深入学习的机会;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对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挖掘也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具有鲜明学校特点、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相对较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课程建设规范,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课程连续性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因此,美育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课程建设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优化育人方法。目前,多数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理论教学,无论是鉴赏艺术作品还是学习艺术理论,大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大班教学仍是主流,学生缺少真正的艺术体验,理论与实践脱节。艺术教育场馆、设施缺乏,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创新乏力,艺术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灵性,无法展示足够的美感,对青年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同时,艺术实践活动少而且效果不佳,一方面艺术展演、比赛等局限于少部分艺术特长生,普通学生缺少艺术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组织管理松散,活动质量无法保证。普及艺术教育,有时候还处于学生满足于挣学分,教师止步于完任务的境地。要进一步确保组织保障。有的高校对开展普及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统筹规划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育人机制不完善,评估管理不规范,导致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乃至广大师生主动发展美育,积极参与美育的意识比较差,教学改革迟缓,育人有效性不高。各类保障性资源不达标,一些学校还面临缺师资、无场地、没设备的问题,学生参加艺术展演、组织艺术社团等实践活动经费不足也屡见不鲜,普及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还有一定困难。三、改革策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三条路径新时代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做好普及艺术教育是关键。要以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四个指向为引领,从普及艺术教育的三重困境出发,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明确“三个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开展美育普及教育的主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核心环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品位等人文素养;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见,与专业艺术课程相比,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更突出普及性,能力更突出通用性,最终指向“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的素质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课程绝不可止步于为了审美而审美,必须充分重视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其对学科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科学定位课程结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层分类建设,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至少应满足大学生两个层次的需求,即一般了解和兴趣发展,分别对应为平台课程和选修模块。平台课程一般为限定选修,所有学生修读合格方可毕业。此类课程应以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增强学生基本的艺术认知和艺术素养为主要目标。根据《指导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应尽量开齐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剧、书法、戏曲等7个门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修读其中一门。选修模块以课程群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除了一般性的艺术批评类、艺术史类、艺术实践类等课程,高校应着重加强艺术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渗透融合,设立综合性课程群,课程以审美为主题进行跨学科教育教学,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基于审美角度的专业创新能力。科学定位课程内容。公共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思考领悟内在的文化价值。课程内容要以艺术经典教育为主,尤其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转化和融合,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解读,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范,让大学生在艺术熏陶中,继承民族文化基因,塑心铸魂。要进一步加强与德育内容的融合,课程内容的选取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性,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中国人审美追求。要着重开发音乐、舞蹈、戏曲等本地民俗文化艺术资源,建设公共艺术特色课程。2.坚持做好“三个结合”,探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艺术更多的是感性思维,与智育、德育等相比,美育教育对教学资源的直观性、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要求更高。高校要遵循艺术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一是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教学技术上,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大力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网上展览馆等形式,实现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让教学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不断增强艺术教学效果。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式教学,课堂教学要淡化教师主导,强化学生自我建构;强调体验式教学,开发艺术工作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让每个大学生能实现“三个一”,即选修一门艺术课程、参加一个艺术社团(活动)、学会一门艺术技能,增加学生艺术表现和艺术体验的机会。三是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一方面要善于“请进来”,组织好各类艺术进校园活动,聘请艺术大师进课堂,举办艺术名人讲座等;另一方面也要能够“走出去”,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校际课程互选平台,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拓展校内外各类优质艺术教育资源。3.努力实现“四个到位”,逐步形成良好的大美育育人环境组织管理到位。高校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专门机构,制定美育发展规划,系统推进工作。要严格课程标准,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校尤其应尽快对美育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规范实践学时、学分,明确活动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标准,实施质量监控,提高艺术实践的有效性。师资建设到位。一支数量充足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在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综合创新,加快教师引进,强化团队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要采取措施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投入保障到位。高校要统筹各类资金,加大投入,保证必要的艺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需的设备、器材和场所。探索实行多元筹资机制,确保各类大学生艺术活动所需经费。协同育人到位。美无处不在,美育关键在心灵的浸润,在潜移默化。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协同与融合,将美的观念、美的追求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传递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创造更多综合艺术实践机会,形成全员全部门关心美育、支持美育的良好氛围。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