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例【汇集5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例【汇集5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质数、合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叫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新课讲授2/15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22、29、35、37、87、93、96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29、37合数:22、35、87、93、96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3/15②用筛选法排除。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15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三、合作交流(约1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1.学具操作。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3.总结。5/15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达标练习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五5,6题。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26/15铺砖问题:求公因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旋转”这个内容我执教过几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这个难点上,好像不管怎么讲,学生的错误率就是很高。为了能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我又再一次研读了教材,并找到了一些原因:一是教材设计跨度太大,从二年级的初步感知旋转直接过渡到了五年级的画图形的旋转,中间没有任何铺垫。而且在五年级的教材中为了教学旋转而设计的几个情境,也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而忽视如何画旋转的过程。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旋转本质的直观认知很缺乏。三是学生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画图形的旋转时,学生虽然都能紧扣旋转的三要素来处理旋转的问题,但他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面”上,而没有放在“线”上。四是旋转错误不容易检查。基于以上原因,我尝试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并设计了本课,也就是说,这份教学设计,我意在从这四个原因出发,努力为学生构建正确画旋转的平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个人觉得学生画旋转的错误率降低了不少,这说明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帮助一大部分学生正7/15确画旋转。但从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别是课堂上在汇报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正确比划出了长方形旋转后的图形,但是却进行了错误地叙述:“先把边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O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A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BC绕B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很显然,这位学生对“长方形AOBC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长方形AOBC上所有的线段都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学。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题的教学上。我是以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旋转作为要点来讲解旋转的,因为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我重点强调了经过中心点的两边,却没有强调第三边(因为第三边只要连接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当出现四条边的图形时,学生对没有经过中心点的两条边究竟怎么在旋转就模糊了。在钟老师的评课中也指到了这一点,也让我明确一点,那就是四条边的图形比三角形多了一个点,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点,那么长方形的旋转也就迎刃而解了。“线”来源于“点”的连接,“面”则来源于“线”的组合。在这节课上,我把“面”的旋转转化成了“线”的旋转,但缺乏对“点”的考虑。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想把“面”的旋转再“微观化”成“点”旋转,再配合“手指”做成的指针来模拟,可能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8/15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学习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难点: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独学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2.质疑探讨。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9/15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教学内容《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教学思路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设计理念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10/15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目标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11/15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生4:我用235÷44≈,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12/15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生齐:生1说的那种。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师:为什么会这么快?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1理解价格表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13/15元。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