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第七章配送概述•7.1配送的产生与发展配送产生的必要性:配送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配送产生的背景: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增长,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界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新型的生产方式被普遍被采用。其次,生产者和需求者对后勤服务日益重视,对后勤服务的要求日趋提高,不但要求减少后勤服务的费用支出,而且要求提高其服务质量。配送的近代发展•配送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配送的雏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物流活动中的一般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转化B.配送的发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C.配送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泛的、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手段的系列化、多功能的供货活动配送的发展阶段•高频率、小批量配送•共同配送(协同配送)•一体化配送1、高频率、小批量配送•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制”生产方式,以及零售业为防止商品滞销而采用的高频率、小批量进货方式,产生了对高频率、小批量送货的需求,促成了这一配送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采用这种配送形式后,生产商到批发商的配送由4.1次/周增加到4.5次/周,从批发商到超级市场的配送从3.2次/周增加到3.5次/周。散货出库率超级市场为64.9%,便利店为81.7%,一般零售业为68.7%.订发货周期的变化,生产商和批发商之间从24.9小时缩短为22小时;批发商和便利店之间从23.9小时缩短为22小时;批发商和一般零店之间从19.7小时缩短为18.9小时2、共同配送•所谓共同配送就是为了提高车辆装载率有效地进行配送,对多个企业共同进行配送。例如多个进货业主设立共同配送中心,并从该中心进货,然后配送中心将所进商品汇总、分类后统一进行配送。•据统计,日本大多数零售业利用共同配送方式,共同配送采用率为55.4%。微观效益•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可以省企业的资源•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算心业务(COREBUSINESS),促进企业的成长与扩散•扩大市场范围,消除原有封闭性的销售网络,共建共存共荣的环境宏观效益•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闹市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总而言之,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金钱、时间等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提高服务),还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3、一体化配送•一体化配送是指将货物和信息实现一元化高水平管理的物流,其目的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有两层意思,一是“货架一揽子”,即以某一货架群作为整体对象,不问进货地点和形态,将全部商品集中上货;另一个是“业务一揽子”,就是提供进货业务和与其相关业务的一揽子服务。•与共同配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按店铺进货,而后者是按部门进货。•配送的英语原词为Delivery,不能将它理解为交货、送货,也不能理解为“批发+送货”。•日本“最终将物品按指定的日期安全准确交货的输送活动”;“面向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需要者进行的运输”;“把货物从物流结点交到收货人处”的交货行为。7.2配送的概念与特点7.2配送的概念与特点7.2.1配送的含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配送发挥了资源配置作用,而且是“最终配置”,即配送是最接近用户的物流阶段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但应是现代送货,即是和当代科技相结合的,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配送以用户的需要为出发点,但应该以最合理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配送是有一定合理的区域范围的配送已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7.2配送的概念与特点7.2.2配送与送货的区别(1)送货主要体现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一种推销手段,能过送货达到多销售产品的目的。配送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社会化的发展趋势。(2)送货对用户而言只能满足其部分需求,送货人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将用户的要求作为目标,具体体现为用户要求什么送什么,希望什么时候送便什么时候送。(3)送货通常是送货单位的附带工作,也就是说送货单位的主要业务不是送货。配送则表现为配关部门的专职,通常表现为专门进行配送服务的配送中心。(4)送货在商品流通中只能是一种服务方式。配送不仅是一种物流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物流体制最终要发展为“配送制”。(5)在自由企业进行集中配送,保证向企业内部的各生产单位进行物资供应,可以取代分散在各个企业为保证生产持续进行而设立的仓库,这样使企业实现零库存成为可能,这一点在物流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已得到证明。送货则没有这种功能。7.2配送的概念与特点7.2.3运输与配送的相互关系(1)运输与配送都是线路活动。(2)运输与配送的差别:活动范围上:运输是在大范围内进行,而配送一般仅局限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范围之内。功能上:运输是实现以大批量、远距离的物品位置转移为主,运输途中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存储功能,配送以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物品的近距离位置转移为主,但同时要满足用户的多种要求,为了满足有时要增加加工、分割、包装、存储等功能,故配送具有多功能性。(3)运输和配送的互补关系。一般来说,在运输和配送同时存在的物流系统中,运输处在配送的前面,先通过运输实现物品的长距离的位置转移,再由配送来完成短距离的输送。7.2配送的概念与特点7.2.4配送的特点◆任务的多重性◆各种业务的有机结合◆技术手段现代化◆分工专业化活动内容中还有“拣选”、“分货”、“包装”、“分割”、“组配”、“配货”等项工作(1)按配送组织者不同分类■配送中心配送优点:①规模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与用户之间存在固定的配送关系。②配送能力强,配送距离较远,覆盖面较宽,配送的品种多,配送的数量大,可以承担工业生产用主要物资的配送以及向配送商店实行补充性配送等。缺点:投资较高,灵活与机动性较差。由于拥有配套的大规模实施配送的设施,其投资大,并且一旦建成便很难改变,灵活机动性较差。组织者是专职配送中心7.3配送的分类■仓库配送优点:投资小、上马快,是开展中等规模的配送可以选择的形式缺点:配送的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低■商店配送优点:灵活机动,适用于小批量、零星商品的配送缺点:一般无法承担大批量的商品配送。■生产企业配送优点:由于具有直接、避免中转的特点,所以在节省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缺点:这种配送方式多适用于大批量、单一产品的配送,不适用于多种产品“划零为整”的配送方式,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一般仓库为据点来进行配送这种配送形式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的门市网点(2)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1.定时配送优点:时间固定,易于安排工作计划,易于计划使用设备,也有利于安排接运人员和接运作业。缺点:临时性较强,配货、配装工作紧张,难度较大,如果配送数量变化较大时也会出现配送运力的困难。2.定量配送优点:备货工作相对简单,而时间规定不严格,则为将不同用户所需的物品拼凑整车运输、充分提高运力利用率提供了机会,并对配送路线进行合理优化,达到节约运力降低成本的目的时配送即按事先约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定量配送是按规定的批量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配送3.定时、定量配送特点:它兼有以上两种方式的特点,对配送企业的要求比较严格,管理和作业的难度较大。需要配送企业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准确度。适用场合:生产和销售稳定,产品批量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和大型连锁商场的部分商品的配送及配送中心采用。4.定时、定量、定点配送特点:这种配送形式一般事先由配送中心与用户签订配送协议,双方严格按协议执行。适用场合: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需要,配送中心一般与用户有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这对于保证物资供应,降低企业库存非常有利。定时定量配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规定的商品品种和数量进行配送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是按照确定的周期、确定的货物品种和数量,对确定的用户进行配送5.定时、定路线配送特点:对于配送中心来说,易于安排车辆和驾驶人员及接、运货工作。对于用户来讲,可以就一定路线和时间进行选择,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接货力量。适应场合:消费者比较集中的地区6.即时配送特点:可以灵活高效地满足用户的临时需求,但是对配送中心的要求比较高,特别对配送速度和配送时间要求比较严格。适应场合:通常只有配送设施完备,具有较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组织和应变能力的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才能大规模地开展即时配送业务。定时定路线配送是通过对客户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运输路线,根据运输路线安排到达站点的时刻表,按照时刻表,沿着规定的运行路线进行配送即时配送是完全按照用户突然提出的时间和数量方面的配送要求,立即将商品送达指定地点的配送方式7.快递配送特点:与即时配送相比更为灵活机动。其服务对象为广大的企业和用户,覆盖范围比较广,服务时间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适用场合:配送的物品主要是小件物品快递配送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快速的配送方式(3)按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不同分类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3.配套成套配送(4)按经营形式分类1.销售配送:配送企业是销售性企业。2.供应配送:企业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配送形式。3.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4.代存代供配送:客户自己的货物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5)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1.综合配送:指配送商品种类较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产品在一个配送结点中组织对客户的配送。2.专业配送:指按产品性状不同适当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3.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共同配送1.概念:共同配送实质上就是在同一个地区,许多企业在物流运动中互相配合、联合运作,共同进行理货、送货等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2.实际操作的具体做法:①共同投资建立“共同配送中心”②共同(或联合)配送运输、共同发送3.共同配送的特征①技术设备先进,且配送规模较大,资金流动充足②多网络的有机结合③长距离高密度的聚集与发散④工作人员较少且素质较高4.共同配送的类别1)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2)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5.实施共同配送应注意的问题①参与共同配送的双方应签订较为正式的合同或协议;②承担配送的货主或物流主体应具备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③在客户分布、商品特性、操作方式及经营系统方面应相似性和趋同性,便于组织管理和相互协调;④货主或物流主体在物流配送方面应为共同的利益相互合作,相互配合。⑤对于配送收益的分配在合同或协议内应有明确的规定。避免个别配送的低效率7.3配送的作用和发展趋势7.3.1配送的作用1、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提高了物流系统的运行经济效益;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3、配送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管理;4、简化手续,方便客户;5、提高了物品供应或商品销售的保证程度。1、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提高了物流系统的运行经济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大吨位、高效率运输力量的出现,使干线运输无论在铁路、海运抑或公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长距离、大批量的运输实现了低成本化。但是,在所有的干线运输之后,往往都要辅以支线或小搬运,这种支线运输及小搬运成了物流过程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有和干线运输有不同的许多特点,如要求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致使运力往往利用不合理、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解决。采用配送方式,从范围来讲将支线运输及小搬运统一起来,加上上述的各种优点使输送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采用配送方式,通过增大经济批量来达到经济地进货,又通过将各种商品用户集中一起进行一次发货,代替分别向不同用户小批量发货来达到经济地发货,使末端物流经济效益提高。3、配送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