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两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元素概念和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分布。通过资料部分介绍了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旨在使学生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概念。然后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第二部分介绍元素符号及其意义。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知道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不同的元素用不同的元素符号来表示。第三部分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我们若能掌握其规律性,学习一些元素的性质就变得相当容易。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有关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和挂图。2.学生用具: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及挂图,自制的硬纸片一些食品和药品的说明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第二课时: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板演]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铝(Al2O3)二氧化碳(CO2)[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板书]课题2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学生感到很茫然,而后思考讨论][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板书]2.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投影]展示下列练习。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学生回答]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回答]应该不是。[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有的回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4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学生阅读P72资料][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学生活动]……[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投影]展示“讨论”。[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水氢气+氧气(H2O)(H2)(O2)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学生思考]5[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投影]展示下列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投影]展示下列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6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板书]二、元素符号[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氧——O,氢——H,碳——C。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铜——Cu,钙——Ca,氯——Cl。[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板书]2.读法[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CHCuCaNSNa(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教师]了解了元素符号的来源,书写原则和读法,我们就要学会写元素符号。以后再遇到某种元素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写元素的名称,而是直接写它的元素符号,所以大家必须把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记下来,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参考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每两位同学为一组,拿硬纸片写上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两位同学互相做对照游戏。[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用统一的元素符号表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元素符号,还要会写、会读、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布置作业]习题1、2、3、4请大家根据P73表4—3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并把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分别写在硬纸片上,帮助大家记忆.要求下节课把卡片带来。板书设计课题2元素7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4.元素和原子的区别;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二、元素符号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