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课程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长征的时代背景。2.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而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3.了解本文运用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4.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学法指导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长征的相关内容。2.着眼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并尝试自我练习。3.通过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圈画出本文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高考导航1.本课出现的“万水千山”“熙熙攘攘”等词语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2.“分析散文的线索”“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3.“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等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涉主题。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回忆录1、概念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2、特点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人物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3、分类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1)亲笔回忆录即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回忆录的主人公亲笔撰写个人回忆录。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内容也不求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2)口述回忆录即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主人公没有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等方式完成的回忆录。4、起源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二、作者作品1.作者作品传奇上将——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等著作。《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2.文题解读“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3.背景探寻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这次战略大转移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的胜利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380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25000里本文讲述的内容是1935年10月红四军团胜利到达吴起镇后,依然受到敌人的追击。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设围打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战斗后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聆听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总结。杨成武将军对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全文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4.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二、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一8段),抵达吴起镇。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第三部分(第21段),消灭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叙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三、文本解析1.红军不和敌人硬打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目的是:保全和发展力量,北上抗日;红军长征后亟需休整。2.毛主席亲自指挥打“二马”的缘由是什么?①敌人追而不舍,妄图报复②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某实3.围歼“二马骑兵”战役的意义:(1)军事上:①长征途中“二马骑兵”对我军围追堵截,给我军的修整和边区人民带来威胁;②消灭这个敌人,我军我党可以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建立革命新局面;③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消灭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组织的反动民团,保护当地百姓。(2)政治上: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4.毛主席讲话内容(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5.长征的意义(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3)长征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二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四、主旨点睛本文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五、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是回忆录,属于记叙类文体。举例说明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到达陕北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1)正面描写:①场面描写。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时,同志们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②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比如,对同志们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同志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2)侧面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同志们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脸烘托和映射出同志们的笑脸。2.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写了哪三个主要事件?为何写这三件事?本篇回忆录重点写了三个主要事件: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题动令人终生难忘;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二)难点在杨成武的这篇回忆录中,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毛主席的发言?①突出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展现他的领袖气质,表现作者对毛主席的钦佩和崇敬之情。长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才取得了胜利。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进一步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所以像作者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对毛主席有着发自内心的钦佩与崇敬。②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毛主席对长征进行了高度而准确的总结,从多个方面论述、阐释了长征的功绩和意义。③照应上文对红军的兴奋、激动心情的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的层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④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同时,毛主席的发言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