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五石之瓠》同步习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格物致知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D曲解文意。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因果关系倒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C因果倒置。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真正的“逍遥”是不存在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D曲解文意。二、选择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格物致知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故选C。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聚族而.谋之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求闻达于.诸侯C.剖之以.为瓢作《师说》以.贻之D.则.所用之异也入则.无法家拂士【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故选B。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难:困难格物致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故选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吴王使之将.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故选C。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意思是:如今卖掉这个方子,一下子就能赚一百两。鬻:卖。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意思是: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贻:赠送。⑥“客得之,以说吴王”意思是: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说:劝说。格物致知故①③⑤全部正确。故选C。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⑥无古今异义。故①②③⑤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A。10.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