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A2.B3.A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5.(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而不是全部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C.“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D.“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心怀家国以及“磊磊落落”的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是更广义的内容,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包含忧国忧民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能力。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B.“杜甫等‘君子’尽管……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原文“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C.“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诗人借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主要是为了来表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它孕育了家国情怀”错,原文“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应是家国情怀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选项文意颠倒。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三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回应。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论证层次清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引用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列举很多例子,“‘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王之涣……”“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这些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可知,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有高境界大胸怀,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结合“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可知,要继承诗歌抒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符合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可知,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6.B7.①借用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奇异景象的见闻记录,能吸引读者眼球,抓住听众的注意力。②批评像安东尼奥·皮加费塔这样的西方作家不关注真正的南美是什么样的,而只是把它作为猎奇的工具,同时也借此引出真正的南美的模样。8.①西方文学只把拉美作为猎奇的素材,而不能关注到拉美地区的实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②拉丁美洲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只能探索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不能完全追随欧美。【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形象表明瑞典文学院给自己颁奖……而是因为自己真实记录了拉美现实”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而我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哥伦比亚人,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可知,作者这样比喻,是想要说明“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重点不在于自己。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二段作者对这本书的评价“那本书很薄,但很迷人”可以看出,第一段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的见闻记录“他说他见过一些肚脐儿长在背上的猪,见过一些没有爪子的鸟儿,还有一些鸟儿像鲣鸟那样没有舌头,嘴巴像汤匙……”等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作者在这里引用,具有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根据文章第二段作者态度的转变“然而它还远非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的最令人惊奇的见证”以及后文内容可知,作者对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所写的内容其实是有批驳的。马尔克斯先说它是“严谨的编年史”,又说是“凭空臆想的历险记”,可知这段话其实是在指责一种刻板偏见或者说傲慢——他们并不关心真实的南美是什么样的,只是把南美当成猎奇文学的素材。既然如此,真正的南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也就可以借此展开了。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首先,根据文章第一、二段“然而它还远非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的最令人惊奇的见证”和第四段“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可以得知第一重孤独:西方文学只把拉美作为猎奇的素材,而不能关注到拉美地区的实际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根据原文“拉丁美洲不愿意、也没有理由成为棋盘上的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相’,也毫不幻想将自己的独立与独特发展的计划变成西方的渴望”,以及该段中间的一系列问句“什么在文学上可以没有保留地赞同我们的独特性,我们在社会变革方面所做的艰难尝试却受到种种怀疑而遭到否定呢?为什么认为先进的欧洲人试图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的社会正义不可以成为拉丁美洲在另一种条件下以另一种方式奋斗的目标呢?”以及段末作者对西方指责的批驳可以得知拉丁美洲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世界的独特性,很早就有人提出拉丁美洲只能探索自己的道路。但是,现实中,拉丁美洲国家一直在向欧洲、美国寻找思想指引与制度榜样。最后形成的现实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巨大,以致拉美几乎成了贫富分化的代名词。这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由于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与历史宿怨,拉丁美洲社会成员之间的同质化程度非常低,很难形成具有高度统一的社会共识与行动意志,而这种同质性恰恰是现代社会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自己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没有祖先的庇荫,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摸索。这是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从而可以归纳出:拉丁美洲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只能探索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不能完全追随欧美。9.D10.C11.C12.(1)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2)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百姓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为他们悲伤,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13.①他们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②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③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能杀死他们。老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子父讼之不善”,主谓结构,“之”取独,前后均不宜断开,排除AB;“不孝”作“戮”的宾语,之间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理解错误,两句中的“悌”字含义不同。“恺悌”中的“悌”意为“平易”,“孝悌”中的“悌”意为“敬爱兄长”。句意:和乐平易的君主。/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使士大夫富足”不合文意,不是“士大夫”,“霸国富士”中的“士”是“武士”的意思。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迷”,迷失方向;“不试”,不轻易发威;“错”,通“措”,放置。(2)“为国”,治国;“遇”,相待,对待;“哀”,悲伤。1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述文章有关内容的能力。文中“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政有使民富且寿”“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意思是“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所以孔子认为要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要教化百姓,对他们不轻易使用刑罚。文中“王国富民”“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意思是“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所以吕望(太公)认为,要行王道,使老百姓富足;要爱护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对待百姓。据此可知,二者的共同之处都认为君主为政治国要富民,要爱民。参考译文: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老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伐;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父子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