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09课屈原列传激趣导入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个英雄,经历千年的沧桑巨变。“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雄图壮志,更是一位爱国赤字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静静汨罗江,守护着他至高无上的灵魂;《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样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他用血肉诠释了心存百姓的胸襟,在那样朝秦暮楚的年代,他用生命回答了世人的唾弃之言——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同辉。不做亡国奴的他,怀着赤诚的火热爱国之心和无尽的愤恨抱石沉入汨罗江,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高尚灵魂。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屈原。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素养目标目录知人论世壹初读感悟贰深度探究叁思考延伸肆壹·知人论世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走近司马迁了解《史记》《史记》作者司马迁体例纪传体通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时期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内容本纪十二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世家三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七十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十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八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拓展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写作背景解题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了解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了解屈原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解屈原“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贰·初读体会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屈平属(zhǔ)惨怛(dá)帝喾(kù)齐桓(huán)皭然泥(jiàonì)濯淖(nào)浊秽(huì)从亲(zòng)枯槁(ɡǎo)其糟(bū)啜其醨(chuòlí)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活动任务活动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课文朗读叁·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任务活动解读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②于治乱,娴③于辞令④。入则与王图议⑤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⑥宾客,应对⑦诸侯。王甚任之。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志:记②明:明晓③娴:熟练,熟悉④辞令:应对的言辞⑤图议:谋划计议⑥接遇:接待⑦应对:应酬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解读第一段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介绍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怀王对他的信任。思考2: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解读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①,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③宪令④,屈平属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⑥之,屈平不与⑦。因谗⑧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⑨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列:朝列,班列②害:嫉妒③造为:制定④宪令:国家法令⑤属:撰写⑥夺:强取为己有⑦与:允许,同意⑧谗:作动词,谗毁⑨伐:自夸,炫耀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解读第二段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叙述屈原在与上官大夫的政治斗争中遭谗被疏。思考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能看出“王”怎样的特点?明确原因:奸臣谗言,用心险恶。“王”:昏庸无能解读第三段屈平疾①王听之不聪②也,谗谄③之蔽明④也,邪曲⑤之害公也,方正⑥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⑦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⑧本,故劳苦倦极⑨,未尝不呼天也;疾痛⑩惨怛⑪,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⑫之,可谓穷矣。信⑬而见⑭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⑮,《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⑯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⑰道德之广崇⑱,治乱之条贯⑲,靡不毕⑳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疾:痛心②聪:明察③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④蔽明:蒙蔽眼光⑤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⑥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⑦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⑧反:同“返”,返回⑨极:疲困⑩疾痛:疾苦,伤痛⑪惨怛:忧伤,悲痛⑫间:离间⑬信:诚实不欺⑭见:被⑮淫:过度,无节制⑯称:称述,称说⑰明:阐明⑱广崇:广大崇高⑲条贯:条理⑳毕:全部约:简约微:含蓄隐晦廉:正直,方正指:同“旨”,意旨类:事物迩:近濯淖污泥:污泥浊水获:辱,被辱滋:黑皭:清白,洁净滓:污染推:推赞,推许虽:即使解读第三段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解读第三段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梳理段意,划分层次第一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盖自怨生也”,交代作《离骚》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