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题-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原卷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本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鸠’,……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摘编自顾颉刚《起兴》)材料二: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深广罢了。《文心雕龙》说,“比显而兴隐”,正是这个道理。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另,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而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相信关于《诗经》及歌谣有许多难解难分的麻烦问题,是从这里起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聪明的转语,其实是“以不了了之”。(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2.(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4.(6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6分)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文学类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菜园(节选)沈从文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轻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我想读点书。”“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一批新官旧官……于是地方的党部工会成立了……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轻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主人对花无语,无可记述。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一九二九年夏(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B.“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这句话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C.小说中乡绅们的儿子来访、教育局请他们开会、年轻人奉访这三件事都从正面写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D.沈从文在《菜园》中几乎没有一句关于人性的说教,然而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在故事的叙述中显现出来。7.(6分)小说开头“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8.(6分)小说以“菜园”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劳师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①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