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题-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本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鸠’,……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摘编自顾颉刚《起兴》)材料二: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深广罢了。《文心雕龙》说,“比显而兴隐”,正是这个道理。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另,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而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相信关于《诗经》及歌谣有许多难解难分的麻烦问题,是从这里起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聪明的转语,其实是“以不了了之”。(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2.(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3.(3分)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4.(6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6分)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A2.D3.C4.①材料一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先提出朱熹关于“兴”的解读的质疑,再逐步分析自己对“兴”的新解,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了“兴”的需要;②材料二是总分结构,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对材料一有三个意见,进而并列展开,分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5.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着;③起兴“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朱熹认为,……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错误。从原文“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可知,作者表示不理解朱熹的意思,显然是说朱熹认为“《关睢》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兴”而非“比”。选项中的内容应该是作者顾颉刚的观点而非朱熹的认识,所以不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并不能代表《诗集传》中的其他论述都有问题,所以不能判定《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这是以偏概全。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错误。如从材料二“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可知,朱自清对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有的认同,有的有不同意见。另外,从“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可知,说朱自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朱自清是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C.“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错误,从原文“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可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作者当时的感慨,不是“兴”。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从原文“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可知,“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是朱熹的观点,而顾颉刚并不赞同朱熹的观点;B.认为“兴”“属于内容的范畴”错误。从原文“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可知,顾颉刚认为“兴”属于形式的范畴;D.“束薪”是指“成捆的木柴”,对“戍甲之劳”“兄弟之鲜”有内容上的关联,与顾颉刚认为的“兴”属于形式的范畴不符合。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材料一的第一段“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可知,作者先质疑朱熹对兴诗的界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从第二、三段“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可知,作者阐发了自己对“兴”的思考、推论和结论,通过引用歌谣的例证,逐步提出自己对“兴”的新解,并通过引证的方法加以佐证;文章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材料二的第一段“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对材料一有三个意见,接下来,第二、三、四分别阐述“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横向展开,分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引用、举例等方法加以阐释。文章为总分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可知,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从“‘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可知,朱自清又认为“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着,起兴“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二、文学类阅读(共15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菜园(节选)沈从文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轻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