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屈原列传》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为风,许多在乡村里①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副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郁郁葱葱的,可是经不住风的轻轻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树杈上。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②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灵魂。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③。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B.你若不想说我就不逼你了,但是你要想清楚其间的利害关系。C.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赤忱的爱国之心叫你不得不为之感动。D.请你选择一位老师做你的导师。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1)习以为常(司空见惯)(2)可有可无(无足轻重)(3)息息相关2.C3.把风中的炊烟比喻成一幅狂草。虚实相间,富有诗意,生动形象地把平常的事物因风而产生的美感的画面表现出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画线处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而根据后文可知,这些事物指的是“炊烟”“树木”“鸟巢”这些我们眼中常见的景象,故可填“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课后培优练级练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第二处,根据后文“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灵魂”可知,风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故前文应是表示要我们意识到风的重要性,而不能认为它不重要,故可填“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乡村的事物与风关系密切,应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的意义的能力。文中画线处的“你”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某个人。A.“同桌的你”是特指。B.句中的“你”是特指。C.句中的“你”代表读者,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人。D.句中的“你”是特指。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由“像”可知,画线句把“晚风中的炊烟”比作“悬腕挥就的狂草”,结合前文“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和句中“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可知,借助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其虚实相间、富有诗意的特点,同时也是因为风,乡村里的一些平常事物也就有了诗意之美。(2022·江西九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湖湘一切的山川灵气、人文光芒,在岳麓书院不断融汇。湖湘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读懂岳麓书院所代表的湖湘精神并以此推动文艺发展,是文艺工作者①的责任。湖湘精神最初的代表是屈原,他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民族之诚,千百年来,②地改变着湖湘人民的气质。之后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接踵而来,他们借湖湘山水或愤激哀叹,或长歌当哭,全面提升了这方水土、这片人民的人文品质。清代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一批人从书院走出,形成了湖南士林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风气。文艺工作者心怀天下,就是要心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文艺只有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兴衰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命运③,文艺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千年如驹逝,人事两消磨。这座山间庭院仍以其惯常的飘逸张开檐翼,镇定自若而又器宇轩昂,它的斯文,它的精神气质,不仅构造了我们的过去,也正在塑造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较长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4.①义不容辞②潜移默化③休戚与共5.在屈原之后接踵而来借湖湘山水或愤激哀叹,或长歌当哭的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全面提升了这方水土、这片人民的人文品质。6.将岳麓书院人格化,将岳麓书院赋予了人的气宇非凡、镇定、斯文的精神气质。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岳麓书院巍峨峻拔的气势,表现了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文化气质,表现了岳麓书院历经历史风霜,其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内涵依旧不变,其出众的气质风度不变。【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许推辞。语境中“推动文艺发展,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这种责任从道义上不容推辞,据此可得出答案。第二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语境中提到“千百年来”“改变着湖湘人民的气质”,据此可得出答案。第三空,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语境中有“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兴衰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等提示语,且主语是“文艺”“人民命运”,故填“休戚与共”。5.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提升了人文品质。然后将“之后接踵而来”“借湖湘山水或愤激哀叹,或长歌当哭”化为定语,修饰主语;把“这方水土、这片人民”作定语修饰“人文品质”;把“全面”作状语修饰“提升”。可修改为:在屈原之后接踵而来借湖湘山水或愤激哀叹,或长歌当哭的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全面提升了这方水土、这片人民的人文品质。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镇定自若而又器宇轩昂,它的斯文,它的精神气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岳麓书院人格化,“镇定自若”“器宇轩昂”“斯文”“精神气质”用来修饰岳麓书院,赋予了岳麓书院以人的气宇非凡、镇定、斯文的精神气质。“器宇轩昂”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岳麓书院巍峨峻拔的气势,“斯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文化气质,“镇定自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岳麓书院历经历史风霜,其心忧天下、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内涵依旧不变,其出众的气质风度不变,而这些精神气质一直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做了铺垫。(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在诗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疑”“谤”。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课内重点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醒,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8.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弹冠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9.选出对划线词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0.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B.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1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骚”是中国古代美学概念:“风”是《诗经》中的《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的源头。B.《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C.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D.少牢,指羊、猪各一头,为古代祭祀用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则为“太牢”。12.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答案】8.A9.B10.C11.C12.D【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沐:洗头。句意: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C.推移:变化。句意: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D.常流:长流的大江。句意: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连词,表顺承关系,无实意。句意:什么缘故来到这儿?②而:连词,表递进,并且。句意:为什么不随大流并且推波助澜呢?③以:介词,凭借。句意:谁能凭借自己清白的身躯。④以:连词,表顺承。句意:就自投汨罗江而死。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世”:世界。排除A。“混浊”:污浊不清。排除D。“而”:连词,“并,并且”的意思。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百姓一庙”错,应该是“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错,这段议论并不是总结性评论,而是对比性的评论。将屈原与众人进行对比,突出屈原的高洁。故选D。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并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用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