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11课第2篇五代史伶官传序第3课时【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故选B。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故选B。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B项,“乃”,于是;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吾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C项,诮:责备。故选C。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朋党之说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答案】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