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过秦论(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过秦论班固素养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目录课前预习品读探究走进作者资料链接整体感知疏通解读核心探究当堂检测写作背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文学常识论辨文论辨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祟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日……,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资料链接合纵连横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各自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诸侯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的诸侯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的诸侯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诸侯国,共同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多个弱的诸侯国抵抗一个强的诸侯国,以防止被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的诸侯国以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的诸侯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资料链接秦国发展及主要君主简介秦国君主,嬴姓赵氏。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到秦襄公正式成为周朝诸侯,经历5代君主;再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秦襄公因率兵救周、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岐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奠定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朝。课文中的“惠文、武、昭襄”,是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整体感知1、读课文,读准注音崤函(xiáo)膏腴(yú)窥视(kui)宁越(nìng)陈轸(zhěn孙膑(bìn)带佗(tuó)倪良(ní)召滑(shào)翟景(zhái)乐毅(yuè)逡巡(xún)遗镞(zú)漂橹(lǔ)鞭笞(chi)藩篱(fān)黔首(qián)隳名城(huī)销锋镝(dí)瓮牖(yǒu)甿隶(méng)蹑足(niè)行伍(háng)阡陌(qiān)谪戍(zhé)锄耰(yōu)棘矜(qín)铦(xiān)钩戟(jǐ)长铩(shā)猗顿(yī)墨翟(dí)万乘(shèng)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脉络。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第3段写秦王统一天下。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疏通解读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等。第一段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以:表目的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席、包、囊”名作状语,像……一样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内:在内,名词作状语务:致力于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使动用法,使…争斗西河:黄河以西第一段活动二:解读1、找出能表现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的词语,并思考有什么作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短语构成互文,同时又是排比,极言秦孝公吞并天下的雄心,可谓气势磅礴。2、文章意在指斥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与其下文“失败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段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没:死因:沿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举:攻占、攻取膏腴:肥沃会盟:古代诸侯国之间聚会而结盟爱:吝惜以致:表连词表目的,致:招致、招引。约:结第二段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属:某一类,与下文的“徒”“类”“辈”,指某一类。延:叩击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亡:丢失镞:箭头追亡逐北:败逃的军队橹:打的盾牌因:趁着享国:帝王在位的时间第二段活动二:解读作者是如何说明诸侯国的联合实力远超秦国?先以“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排比,显示“合从缔交”面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意”“……赵奢之伦,制其兵”,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第三段隳:毁坏兵:兵器践:踏因:凭借信:可靠关中:秦的腹地,今在陕西帝王: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第三段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划线字词。奋:振兴烈:功业、功绩策:马鞭子六合:天地四方敲扑:行刑时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用鞭抽打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委:托付、交付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道:法则、制度言:言论,这里指著作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第三段活动二:解读1、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采取办法:“奋”“振”“吞”“履”“执”等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施行暴政。结果:“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秦始皇靠武力使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天下臣服,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第三段活动二:解读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首先是愚民政策,秦始皇认为先王治世之道不符合其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次是弱民政策,秦始皇认为人民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最后是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第四段解释划线字词。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区。瓮牖绳枢:瓮、绳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破瓮做,以草绳系。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氓隶:指下层百姓。氓,民。隶,低贱的人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中人:平常的人。蹑足:置身,参与。行伍:指军队。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倔起:兴起。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担负。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第四段活动二:解读本段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描写弱小:①领袖出身卑微:一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②领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③举事之急: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④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⑤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目的:①说明强秦并不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②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击而溃。原因何在?令人深思。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第五段解释划线字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