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包身工(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包身工》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事业、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2、题目解说“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卖的基本都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文章以“包身工”为题,不仅表明写作对象,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3、文学常识报告文学及其特点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等文体的总称。报告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及时性,二是纪实性,三是文学性。①及时性。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脒搏,把群众关心的現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②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③文学性。报古文学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4、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渐渐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多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4、资料链接包身工制度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包身契”(样例)立自愿书人XXX,情由家中困难,今将小女XXX自愿包与招工员XXX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或二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同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年×月×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注:招工员,即《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也叫“包老板”或“包工头”。)三、读课文合作探究任务探究一整体把握文本任务设计1、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首先是四点过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老板签订包身契之前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上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通过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发展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答题思路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什么为线索”,二是“怎样以这个线索组织材料的”。文本线索一般有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重复出现的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如时间、空间、视角,表达感情或观点的词语等。第二个方面需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从四点过一刻写到五点钟之后,从起床写到上工的情景。中间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通过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发展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3、本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有什么好处?【补充】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好处: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任务探究二探究选材特点任务导引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选材材,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上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任务设计1、读课文第三段,概括本段的内容?写早晨起床的情景。用一系列细节展现包身工起床的情形:“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写她们住处的“狭小”拥挤;“汗臭”“粪臭”“湿气”写她们住宿环境的恶劣;“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得已,无可奈何;“寻”“穿错”“胡乱地踏”说明住处的拥挤、狭窄,起床时的紧张、忙乱;“半裸体”“公然”表明她们精神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2、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3、“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特意写到“芦柴棒”?“芦柴棒”运用借代,以身体特征代指人。特意写到“芦柴棒”,因为这一具体形象可以让人想到一群幼小、瘦弱、无人知道姓名的包身工,起到以点带面,深刻地表现主题的作用。4、文中几次提到三次的“芦柴棒”。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三次第一次,由除老板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剥削者为了不减少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地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5、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①“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②“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点面结合”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任务探究三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任务导引答题思路可从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一是思考作者感情的指向,也就是说对人、事、物的感情;二是从文本中找到一些包含感情的句子,或者一些词语,或者一些能体现感情的细节描写等,加以分析。任务设计1、读课文,找出最集中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语段(1)读文章35段,概括包身工的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两粥一饭”: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受压迫的惨重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②运用联想对比,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3)倒数第二段运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