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文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欧阳修一、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二、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通“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通“毋”)(二)词类活用1.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名作动,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作动,推其根本)5.负而前驱(名作状,向前)6.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7.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8.乱者四应(名作状,在四面)9.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功的消息)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使……兴;使动,使……亡)11.凯旋而纳之(使动,使……收藏)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作动,作乱)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作名,细小的事情;形作名,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四)一词多义1.盛(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2)请其矢,盛以锦囊(装)(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4)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2)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2)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2)此三者,吾遗恨也(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状语后置(1)请其矢,盛以锦囊(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而告以成功(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3.省略句(1)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2)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4)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5)(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4.被动句(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四、理解性默写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令人鲜明,催人谨醒。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6.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课堂练习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节选自《宋史•吴时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1.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这段话是说“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其后不可断,排除CD两项;“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项。故选B项。2.D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故选D项。3.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