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学习过程】一、导入: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理解)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试金石。新时代,我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就是在回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二、写作背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经本人和相关人员的修改,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梳理文章结构思考1:本文从体裁上看,它是一篇社论(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浏览课文,试着找找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开头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总说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结构清晰,层次清楚。思考2: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圈点勾画重要语句,详细分析其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明确:第一部分,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作者首先引用经典理论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观点论证“一个理论,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第2段)。然后再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论证“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第3段)。紧接着运用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这两个事例(第4段)论证“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最后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第5段)及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第6—7段)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论证方法: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思考3:体会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朗读第三部分,并说一说本部分是怎样体现的?明确:第三部分,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既是论点,又是论据,用革命导师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修改、完善《共产党宣言》的例子,证明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第14段)。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多次写按语的事例,证明革命领袖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第15段)。最后得出结论:革命导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永葆其青春(第16段)。总结:文章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文章的主题是树立真理的实践标准,否定两个凡是”;谈论的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极为敏感。要想说服读者,论据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革命导师自身的实践,是能够说服人们最好的材料。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思考4:再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本部分的思维导图,并思考论证方式有何特点。明确:第二部分,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作者首先辩证地论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会削弱理论的意义”,因为这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段)。然后反面论证“‘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错误性”从而立起靶子,进行批判,证明错误性(第9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作者以此来回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的看法(第10段)。进而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要把它们作为武器,批判修正主义(第11段),用实践来检验新的理论(第12段)。在这一部分的结東,作者重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第13段)。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本部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作者先提出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接着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他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主线,边立边驳,行文曲折,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句句击中要害。三、品味语言找出本文富有哲理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其内涵。明确:1、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明确: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是主观领域的,靠实践去检验。2、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明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进理论。3、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决不能动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还要在实践中更新。4、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每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明确:这几句话极具有思辨性,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意义又有相对意义。总结:作者这篇文章瞬间点燃了思想解放的热潮,成了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也成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哲学语言展开的政治宣言,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了不仅广泛,而且坚实的认同,树立了在未来改革关口破路前行的模式,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回归实践,开启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四、拓展应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参考:百姓的衣着从“黑蓝灰”走向“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走向“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接踵而来,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继续解放思想,打破禁锢,这也是对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暨引发讨论的“文章”发表的纪念。五、谈谈收获一句名言:一个观点:一点看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