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血安全=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输血安全第二章输血安全第一节输血安全的意义第二节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因素第三节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第一节输血安全的意义输血和其他治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有效安全输血--有效输血是临床救治伤病员的重要措施,补偿相应成分或功能不足,挽救生命或缓解症状红细胞可提高携氧功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控制出血,血浆可增加血容量,免疫球蛋白可提高体液免疫能力等。外科输血扩大手术范围、增加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为抗震救灾成都市民七万人预约登记献血地震发生后众多市民在献血点排起长队输血--安全输血可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问题输血--安全输血安全已经成为医疗卫生工作中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甚至全社会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确认艾滋病病毒可经血液传播,使输血传播病毒问题成为输血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输血--安全输血传播性疾病病毒感染:HAV—HGV、HIV、CMV、HTLV、人微小病毒B19等,HBV、HCV、HIV的危害最大寄生虫感染:疟原虫、南美洲锥虫等其它:梅毒、细菌污染案例某患者,离休,因病于1994年8月9日至同年9月25日间入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冠心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院为其输入由市血液中心提供的血小板两袋,在住院后期三次输入人血白蛋白。1999年7月14日,因病再次入住该医院,经检查为丙型肝炎。部分输血事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爆发出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南非、印度、利比亚、等国家输血感染爱滋病毒事件。1985年,浙江省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注进口Ⅷ因子而感染爱滋病毒。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河南省因非法采供血数万人感染爱滋病毒。后发现在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内蒙古、东北等地区有经血传播爱滋病毒的疫情。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现状经多年努力,输血的安全性显著提高。在先进国家和地区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机率已低于或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主要天灾人祸的发生机率。输血危险机率(/10万单位)HBVHCVHIV美国1.580.970.20荷兰1.90.270.07芬兰0.50.70.03道路交通事故10~100火灾0.35溺水2.52中毒2.50主要事故机率(死亡数/10万人)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现状我国在输血安全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上海全国领先,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上海血液中心: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10万单位常规检测阴性的合格血液,未发现1例HIV和HCV核酸阳性的漏检标本。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现状输血传播疾病对人群:风险很小,非零风险。对个体:一但感染,风险100%。为了降低危险,必须了解影响输血传播病毒危险性大小的相关因素。第二章输血安全第一节输血安全的意义第二节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因素第三节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一、人群中病毒阳性率人群中某病毒阳性率高,献血者某病毒阳性率必然较高,如HBV相反: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Ⅱ)感染后果严重(成人T细胞白血病),但人群感染率低,未规定检测.二人群和献血员病毒阳性率差异职业卖血者:为了获取经济报酬,多社会低层,隐瞒可能不能献血的情况,各种输血相关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二人群和献血员病毒阳性率差异自愿无偿的献血者:出于人道主义助人为乐的动机,不会隐瞒任何不安全因素,各种输血相关病毒的感染率低于普通人群,更远低于职业卖血人群。三、病毒的感染力尽管可经血液传播的各相关病毒都可通过输血传播,但病毒感染力存在差别,必然影响到病毒经输血传播危险的大小。如乙肝病毒\HIV病毒,感染力极强,一旦血液带有该病毒,输给患者必然导致感染。四、病毒感染的临床后果……是决定输血传播病毒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当某病毒输血传播,并感染后造成明显损伤,才应检测。如丙肝病毒。当----------------,--------不致明显损伤,不必常规检测。如庚肝病毒。五、人群免疫水平当某病毒输血传播可能造成明显损伤,此时人群对此病毒的免疫水平影响经血传播危险大小。如果免疫水平低,经血传播危险大,如果免疫水平高,经血传播危险小,五、人群免疫水平巨细胞病毒人群感染率较高,抗-CMV抗体90%以上。输入CMV多不感染发病,一般不测CMV,但对免疫低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及器官移植、新生儿等,应检测CMV。六、血液病毒检测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输血传播病毒危险的大小。影响检测水平和质量的因素:1.检测技术和试剂检测核酸是血液筛查的发展方向。核酸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最直接的指标。2.检测的质量管理七、临床用血全面考虑、慎重决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治疗,否则,不仅浪费资源,同时增加风险。合理输血,减少风险。八、血液制品输注形式和使用量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非常安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用剂量增加,发生感染。目前:丙种球蛋白病毒灭活处理。第二章输血安全第一节输血安全的意义第二节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因素第三节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WHO血液安全战略建立受国家调控具有质量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仅从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严格进行输血传播传染病的筛查。通过临床合理用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一、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在所有的地区建立组织良好的、受国家调控的,具有质量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是保证血液安全的组织基础二、无偿献血—前提和基础献血和采血是采供血工作第一步,仅从志愿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无偿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者?为什么无偿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者?⑴无偿献血目的是帮助不知名患者,而非获得个人利益,能理解对献血者制定的标准,能提供真实情况。⑵无偿献血者一般具良好的健康条件、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各类可经血传播疾病发病率低于普通人群,远低于职业卖血者。(5-10倍)三、严格的血液检测------是控制输血传播传染性疾病、提高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无论第几次献血,每次都应进行献血健康检查。三、严格的血液检测我国规定需进行以下血液检测:血型、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艾滋病毒抗体(HIV)、梅毒检验;疟疾高发区还需进行疟原虫检验。三、严格的血液检测窗口期:从感染病毒到机体产生抗体的时间。美国报告估计漏检的病毒阳性血约有90%是由于窗口期问题。检测核酸能够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窗口期”感染。是血液筛查的发展方向。国内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常规开展。四、临床合理用血临床合理输血: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从而减少患者冒经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合理用血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家医院医疗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四、临床合理用血《献血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不合理输血现象营养血人情血、安慰血、保险血案例李×,1995年3月25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考虑为“羊水栓塞”,血压曾一度下降至70/30mmHg,经对症处理病情好转,术后输血400mL。1995年4月2日痊愈出院。2005年8月22日体检发现HCV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轻度)”。案例原告认为其感染丙肝系被告医院输血所致,要求被告医院赔偿。被告医院认为其在为原告输血过程中不存在过错,故申请对其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进行司法鉴定。李×输血感染丙肝司法鉴定结论×省司法鉴定工作管理委员会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司法鉴定书摘要委托单位:×市×人民法院委托日期:2007年3月21日委托事项:×省×医院对李×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进行司法鉴定鉴定对象:李×鉴定意见1.据被告医院住院病例记载:产妇李×,38岁,第一胎足月,为高龄产妇,术前血色素91g/L,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胎儿娩出后,产妇自觉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血压70/35mmHg,诊断:羊水栓塞,急配血400ml,此时有输血特征,但被鉴定人输血时为血压恢复正常3小时30分钟后,即输血时,病情平稳,血压正常,且术中、术后病程描述出血为350ml,输血特征不明显,此次输血欠妥。鉴定意见2.被鉴定人输入的血源来自×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来源合法,输血操作无差错。如何做到合理用血医务人员了解输血风险,充分理解输血适应症,《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医师和输血技术人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附件中规定了内外科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血指征如何做到合理用血积极开展成分输血我国1998年《献血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按血液成分针对医疗实际需要输血”。成分输血优点之一是减少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将血液分成各种成分为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还没有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如何做到合理用血积极开展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指输注患者自身血液。不会发生输血传播疾病,杜绝肝炎、艾滋病等疾病传染第二章输血安全第一节输血安全的意义第二节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因素第三节输血安全的战略和措施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