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预防·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汪海彬张俊杰姚本先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09.12.0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5BZX064)作者单位:241000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通信作者:姚本先,Email:ybxkyc@yahoo.com.cn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1]。所谓心理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2]。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4],Suls[5]认为神经质的人格更容易将事件评价为应激性的,应激反应更强烈,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而具有友善性和责任心人格的人对健康可能采取更积极的有意识的态度。纵观以往关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67],对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和心理安全感三者关系的研究却未见报告,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参考。对象与方法一、对象2009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40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54份(大一108人,大二84人,大三62人,大四100人,城镇156人,农村198人),其中男生106人,女生248人,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为(20.37±1.07)岁。二、方法1.测量工具:(1)安全感量表(SQ):该量表共有16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来考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共26个项目,由26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是否发生,如果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该量表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共6个因子[8]。(3)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该量表由精神质(P)、外倾(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12个项目,总共48个项目,要求被试以“是”或“否”作答。各分量表的得分为该量表内所有题项的平均分,范围在0~12之间。E、N和L分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也基本达到有关心理测验的标准[9]。2.研究程序:在随机抽取的被试中进行团体施测,发放调查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筛除无效问卷,将有效数据录入,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PSSforWindows15.0运用相关、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结果一、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和心理安全感及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1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矩阵12345671人际安全12确定控制0.52b13安全感总分0.86b0.88b14人际关系-0.13a-0.18b-0.18b15学习压力-0.18b-0.10-0.16b0.48b16受惩罚-0.25b-0.12a-0.21b0.54b0.53b17丧失-0.15b-0.09-0.14a0.39b0.27b0.53b18健康适应-0.22b-0.15b-0.21b0.37b0.47b0.37b0.19b9其他-0.09-0.13a-0.13a0.52b0.43b0.62b0.38b10总应激量-0.24b-0.17b-0.23b0.77b0.73b0.86b0.63b11精神质-0.050.01-0.03-0.030.010.050.0412外倾性0.41b0.080.27b-0.09-0.11a-0.08-0.0613神经质-0.36b-0.58b-0.54b0.23b0.24b0.0989101112131人际安全2确定控制3安全感总分4人际关系5学习压力6受惩罚7丧失8健康适应19其他0.43b110总应激量0.59b0.76b111精神质0.11a0.070.04112外倾性-0.18a-0.06-0.13a-0.11a113神经质0.23b0.25b0.25b0.05-0.22b注:aP<0.05,bP<0.01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总应激量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及各因子之间有显著相关(P<0.01)。人际关系、受惩罚和健康适应与心理安全感及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学习压力和丧失因子与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确定控制感相关不显著;其他因素与确定控制感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与人际安全感相关不显著;人格问卷中精神质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都不相关;外倾性与人际安全感、安全感总分相关呈显著正相关(P<0.01);神经质量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二、大学生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安全感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将人格(神经质和外倾性)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安全感之间的调节变量,考察其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之间的调节效应,按照温忠麟等人提出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10],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去中心化,然后用带有乘积项的回归模型做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0311·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ChinJBehavMed&BrainSci,December2009,Vol.18,No.12表2神经质和外倾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安全感之间的调节效应依次检验自变量人际安全感BatatR2确定控制感BatatR2心理安全感总分BatatR2第一步负性生活事件-0.129-2.702b0.260-0.033-0.7330.339-0.090-1.991a0.329外倾性0.3397.171b-0.049-1.0110.1563.463b神经质-0.254-5.243b-0.582-12.730b-0.488-10.605b第二步外倾性0.3637.678a0.282-0.045-0.9910.3410.0190.2400.339神经质-0.220-4.486a-0.574-12.238b-0.055-1.239负性生活事件0.009-0.1050.0240.300-0.465-9.903b负性生活事件×外倾性-0.102-2.189a0.0010.016-0.055-1.239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0.190-2.268a-0.070-0.873-0.146-1.818注:aP<0.05,bP<0.01三、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对心理安全感的逐步回归分析利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以负性生活事件和人格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3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人格对心理安全感的逐步回归分析因变量自变量BatatR2人际安全感外倾性0.32970.212b00.311神经质-0.310-60.583b受惩罚-0.329-50.783b其他0.21330.659b确定控制感神经质-0.580-130.349b00.336心理安全感总分神经质-0.531-110.719b00.361受惩罚-0.254-40.638b外倾性0.14830.362b其他0.17030.026b注:aP<0.05,bP<0.01结果显示:在人际安全感维度上,外倾性、神经质、受惩罚和其他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对人际安全感的解释率为31.1%(R2=0.311);在确定控制感维度上,仅有神经质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对确定控制感的解释率为33.6%(R2=0.336);在心理安全感总分上,神经质、受惩罚、外倾性和其他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对心理安全感总分的解释率为36.1%(R2=0.361)。结果显示:仅在人际安全感维度上,第二步中乘积项UX和WX的回归系数显著(t=-2.189,-2.268),所以外倾性(U)和神经质(W)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人际安全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其他维度上,因为第二步中乘积项UX和WX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所以人格(外倾性和神经质)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讨论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与负性生活事件(如人际安全、受惩罚和健康适应等)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影响着大学生总体安全感的获得。已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6],这也验证了马斯洛所提出的心理健康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足的安全感的观点。本研究还提示,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帮助他们尽量减少负面生活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与其人格外倾性有显著正相关,与之相对的是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与神经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外倾性和神经质对安全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具有高外倾性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具有好交际、活泼好动、乐观开朗的特点,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因而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特别是面对负性事件时,外向型的大学生受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安全感则较高。而具有高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多喜怒无常、多愁善感,对各种刺激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应,激动之后又久久不能平静,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缺乏对环境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另外,根据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两因素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人际安全感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因为人格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的特质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变化的评价,当个体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外向型的大学生倾向于以自我开放的方式缓解负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而自我开放又使得他们获得很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人际安全感也较高。而神经质的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反应比较强烈,并且可能将负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以自闭或敌意对待他人的方式来宣泄,因此很难获得较高的人际安全感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表明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对人际安全感的影响具有缓冲效应。这一结果也进一步提示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时,不仅要减少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他们面对生活应激的能力。参考文献[1]MaslowAH.Thedynamicsofpsychologicalsecurityinsecurity.CharacterandPersonality,1992,10:331.[2]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799.[3]ResickPA,SchnickeMK.Cognitiveprocessingtherapyforsexualassaultvictim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2,60:749756.[4]BrewinCR,DalgleishT,JosephS.Adualrepresentationtheory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sychologicalReview,1996,103:670686.[5]SulsJ,GreenP,HillisS.Emotionalreactivitytoeverydayproblemsaffectiveinertiaandneuroticism.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on,1998,24:127136.[6]王艳芝,王欣,孟海英.收入状况对幼儿教师安全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及幸福感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51152.[7]王艳芝,龚荣,王欣.幼儿教师领悟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安全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4:342343.[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