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_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推荐8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_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推荐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2/17(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篇】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3/17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4/17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5/17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三篇】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途径。6/17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7/17关键词(诗眼或词眼)。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篇】(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8/17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篇】(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17(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六篇】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因此,平时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2.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1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提升阅读速度,还能保证总结能力的培养。3.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4.加大试题训练强度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10/17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5.上课认真听讲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七篇】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11/17“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12/17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13/17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