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内减法教案(通用4篇)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您知道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以下由网友收集分享的“6以内减法教案(通用4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6以内减法教案【第一篇】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材第23、第2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具学具黄色、红色花片若干,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我们学校每周三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师: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知道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你想知道什么啊?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自主探究师: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生1: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就是在一班的基础上多加3面小红旗,也就是12+3=15(面)。生2: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说二班比12面再多3面,就是12+3=15(面)。生3:我觉得“二班比一班多”是关键,因为只要二班的多,那就要在一班的基础上加上多出的部分。……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想的?师:请同学们摆12个黄色的花片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然后我们用红色的花片表示二班的小红旗数。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摆红色花片的时候就要比黄色的多摆出3个,那么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要用加法,也就是12+3=15(面)。同学们,自己一边说一边再摆一遍试试。学生尝试操作讲解,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试试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组织交流,重点说说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说清想法: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4面,就是比12少4,即12-4=8(面)。【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总结提升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猜猜我是多少。[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B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2)裤子比裙子便宜多少元?(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58-29=2978-59=1965-26=39B类:(1)50-37=13(元)答:上衣比裤子贵13元。(2)65-37=28(元)答:裤子比裙子便宜28元。(3)答案不唯一,如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元?50+37=87(元)教材习题第24页“做一做”鸡蛋:25+8=33(个)鹅蛋:25-12=13(个)答:鸡蛋有33个,鹅蛋有13个。6以内减法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课件出示复习题(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9+8=35+20=4+7=32+5=20+78=3+9=4+71=32+50=(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板书算式:24+9=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方法五:24加10再减1;【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课件出示)(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三)解决问题。教材66页第4题。【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6以内减法教案【第三篇】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二、教学目标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三、重点难点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54+5=26+9=20+40=15+30=47+42=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10页例1.1创设学习情境。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