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风筝教案5篇教师在开设新课程时,通常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在教案和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尤为重要。制定教案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下面是三一刀客编辑分享的“风筝教案5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好的开发样本!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问题参考: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1.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阅读文章中“精神的虐杀的一幕”3.不仅是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凉。《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2.如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与老师、同学继续研讨。风筝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1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活动(彩屏显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教师: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三、研读,合作探究彩屏显示: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四、精读,理解人物学生活动(彩屏显示):朗读第3、4段,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谁才是真正的悲剧制造者。演读:一位学生表演哥哥,一位学生表演弟弟,朗读第3、4段。要求所有第三人称均改为第一人称,并读出人物的感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五、思读,质疑问难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准备问题:“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六、联读,延伸拓展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七、小结,朗读课文《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风筝教案篇3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识记字词读一读: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解释: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肃杀诀别(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读与思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学生针对疑难句段齐读或自由读。自主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问题参考: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教师引导]1.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阅读文章中“精神的虐杀的一幕”2.强调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法不过的,心情一直沉重3.不仅是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凉。[教师归纳]《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布置作业1.把学习这课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2.如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与老师、同学继续研讨。风筝教案篇4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圈点勾画,涵泳品味语言。3、珍视家庭亲情,丰富人文精神。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课前播放flash歌曲《风筝飞吧》,欣赏风筝图片,创设情境)一、导入新课风筝是报春的天使,是孩子们的梦想。同学们都放过风筝的`吧?当时是什么心情?(学生各抒己见)是啊,看见风筝,我们会忆起诗一样的童年生活,内心充溢着愉悦与激动。可是,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为什么会感到悲哀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1篇散文《风筝》。二、明确活动任务我们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是:1、感情阅读,了解风筝故事。2、涵泳品味,体会作者情感。三、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1、师生合作读课文首先,让我们伴随音乐,伴随作者走进课文,了解风筝故事吧。我想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读课文,请同学们推荐两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吧。老师做一下分工:我读1、2段,两位同学分别读3—4段、5—11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屏显: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谈一谈:你听读后有哪些感受?2、配乐朗读3、评价朗读4、讲述故事:请咱们班里的故事大王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吧!5、交流听读感受过渡:同学们的感受真是丰富多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宝贵的阅读的经验走进鲁迅,把握他在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吧!四、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1、我们先进行第一个活动(屏显:活动一:品读3-4段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风筝教案篇5一、背景介绍[三一刀客网]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