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教案5篇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想必您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急您所急,网友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三角形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三角形教案1目标:知识目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技能目标: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难点: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准备工作: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1、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3、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三角形教案2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唤起内驱,激发兴趣,让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课堂,感受三角形的特点引发思考。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表达出来。体会三角形的高和底的相互依存性。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学段,内容包括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特征、定义、高和底的含义,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本课将会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数学课标解读中说: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有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我善于强调现实背景,联系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常运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猜想)、作图设计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1、知识与能力: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方法与途径: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情感与评价: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什么形?没有角,像个车轮转转转,像个钟面圆又圆什么形?三个角尖尖的,三条边直直的,三角三边紧相连什么形?揭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学习材料,做出一个三角形。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介绍,别的小组补充。(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4、画: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画在展评单上。5、概括特征: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完成的三角形做法不同,材料不同,大小各异,但是它们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你发现了吗?7、感受围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伙伴感受围城是什么意思?拓展延伸:由4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形?五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6边形?我们利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多边形。自学课本66页,同伴交流,组内探讨,完成展评单上的活动二,比一比,哪组同学最会学习。1、从三角形的一个到它的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交流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把一条直角边看作三角形的底,另外一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完成检测反馈。四、再现知识,总结评价。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三角形教案3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三角形教案4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之后,由线至面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角。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前面“角”知识的升华与综合运用,也是研究多边形中角的问题的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体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验证—逻辑证明—应用拓广—归纳概括”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命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体验。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二、说教法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拼图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方法,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三、说学法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环节二】猜想发现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环节三】逻辑证明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小组活动流程: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搬三个角”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研讨。【环节四】应用练习:1、求出图中x的值。2、在△ABC中,∠A︰∠B︰∠C=1︰2︰3,则最小的内角为x度。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对于第3题的讲解,我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分析,根据题意,找到图形中∠1、∠1+∠2、∠4的度数;第二步:板书解答过程,师生共同完成;第三步:寻找其他的解法,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老师点评。学生说了一种解法,我补充了另一种解法的思路,解答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其他解题思路:1如图1,过点C作AD的垂线,交直线AD于点M,交直线BE于点N。2如图2,过点C作CF∥AD。设计意图:1、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环节五】课堂小测1、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A=150°,∠B=∠D=40°,则∠C的度数为。2、如图:从A处观测C处时仰角∠CAD=30°,从B处观测C处时仰角∠CBD=45°,从C处观测A,B两处时视角∠ACB是多少?测验结束,汇报交流,老师及时点评。【环节六】回顾反思三角形教案5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例1(教材P48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