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导入【参考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0《桃花源记》教案导入【参考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教案导入【参考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桃花源记》教案导入【第一篇】导入: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为业:靠……谋生。缘:沿。鲜美:鲜艳美丽。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延:请。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翻译下面文言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4.不足为外人道也。2/30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舍船从口入→复行→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3/30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为“不复得路”埋伏笔3.渔人离开桃花源再访而不得“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4/30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5/30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6/30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13.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教案导入【第二篇】以下这《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是我之前在教这文章的时候写的,因为这文言文比较经典,所以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7/30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8/30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二、检查预习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9/30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3.通假字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要:通“邀”,邀请。4.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10/304.一词多义舍:舍弃乃:于是,就具:都房子竟然详细地志:作标记遂:终于寻:寻找所作的标记于是,就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6.课文翻译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线索--渔人行踪。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11/30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