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精选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案(精选8篇)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关于资料您究竟了解多少呢?或许您正在查找类似核舟记教案15篇这样的内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核舟记教案【第一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2、发现法、探究法。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教学后记:学习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核舟记教案【第二篇】教学设想:这是1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3.思考以下问题: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4.学习第二段。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三、学习第四段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楫。(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3.这宁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四、学习第五、六段1.学生自读课文。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③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核舟记教案【第三篇】⒈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⒉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⒊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1.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2.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展示“虞山派微雕”创始人王毅的核舟微雕作品,同学们,古代人民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时代是如何雕刻而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我国古代微雕技艺的伟大成就吧。⒈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⒉学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⒊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1篇文章,叫做《赤壁赋》。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正确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点的字词,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简单了解文学常识,标出你认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字词,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读完课文后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在课本上注音或解释。2.朗读课文,分清段落层次,疏通文意。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本文节选自代编辑的《》。出自这本书的课文我们在初一还学过。《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人。2.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器皿()贻()八分有()奇()箬篷()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衣褶()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椎()髻()壬()戌篆()章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其人视端容寂。4舟尾横卧一楫。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技亦灵怪矣哉!(三)我的疑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