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篇】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3、能背诵课文。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2/16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二、自学感知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三、反馈检查练习:《作业本》5四、合作研究朗读指导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2、反馈: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3/16这一节,从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这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这一节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归纳出a:你看那(),b:()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大自然在()()()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五、课外拓展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4/16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二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一、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研讨4—12段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一)自学思考题:(投影)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5/16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共11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三)教师归纳小结。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四、布置作业。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三篇】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6/16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1.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2.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一、谈话导入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内容。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语言化石告诉发现说话人们镶嵌山巅汪洋那是这是蝌蚪逗号粗心大意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三、精读课文内容,朗读指导。7/161.指名读课文,大家听听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听出了什么?(学生说明小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1学生a回答: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告诉我们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①教师板书三叶虫化石,汪洋大海②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坟,可以推测那里是汪洋一片呢?③出示“三叶虫化石”的标本或书上的图,请查找到三叶虫资料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了,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是1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8/16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9/16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两课时多媒体教学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10/1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1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决定气候的因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11/16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c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12/16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1。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2。探究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13/16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