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_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4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_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2/14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1.教学例题1。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3/14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15÷5=3(组)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2.教学例题2。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4尝试列式:23÷5=4(组)……3(盆)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4/14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7学生汇报。8列出竖式: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15÷5=3(组)17÷5=3(组)……2(盆)19÷5=3(组)……4(盆)21÷5=4(组)……1(盆)23÷5=4(组)……3(盆)25÷5=5(组)5/1416÷5=3(组)……1(盆)18÷5=3(组)……3(盆)20÷5=4(组)22÷5=4(组)……2(盆)24÷5=4(组)……4(盆)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3.游戏题:“猜猜看”。(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6/14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7/14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8/14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9/14观念。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3()。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0/14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小树有多少棵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20×3=60﹙棵﹚11/14答:一共有小树60棵。需要多少钱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12/14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