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小学数学教案8篇_小学数学教案5篇【通用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_小学数学教案5篇【通用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8小学数学教案5【第一篇】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24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学情分析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3/24后续学习埋下伏笔。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小学数学教案8小学数学教案5【第二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二)过程与方法4/24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5/242.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1写出5的分与合。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2说一说。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基础应用。1猜一猜。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6/24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2对口令。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2.解决问题。1能一样多吗?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2怎样就公平了?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小学数学教案8小学数学教案5【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7/24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课件等。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2.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8/24一圈车子走的距离。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9/24三、巩固应用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共两题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小学数学教案8小学数学教案5【第四篇】口算除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p1例1、例2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口算下列五组题30÷380÷820÷260÷690÷36÷38÷86÷26÷63÷31.例1(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10/24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2)归纳方法:4.练习:(1)比一比,算一算。9÷324÷456÷790÷3240÷4560÷7900÷32400÷45600÷7(2)算算,填填。40÷2=□90÷3=□70÷7=□80÷4=□8÷2=□6÷3=□7÷7=□4÷4=□48÷2=□96÷3=□77÷7=□84÷4=□5.巩固39÷326÷242÷255÷588÷893÷348÷476÷487÷356÷430÷291÷7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693÷3说出口算方法。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教学内容:p3例111/24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教学过程:口算44÷436÷484÷263÷375÷581÷952÷442÷369÷348÷356÷478÷2谈口算过程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列竖式计算69÷3(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②23=66-6=00不用写。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2)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12/24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4)光荣题边做边说过程2.练习:课本练一练。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教学内容:p5例2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教学过程: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学生汇报分法。2.尝试练习(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独立尝试,列出竖式。(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13/24(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