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08年7月1日地震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地震灾害一、灾害的定义与分级1、灾害的定义WHO定义:任何能够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群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难)发生了。国际减灾委员会:灾难是一种超出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2、灾害的分级国家科委和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用“灾度”表示,即把灾害(或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伤数量,作为衡量灾情的第一要素;把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折合为金额,作为衡量灾情的第二要素,综合评价。分级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微灾10人以下10万元以下小灾10~100人10~100万元中灾100~1000人100~1000万元大灾1000~10000人1000万元~亿元巨灾超过万人亿元以上灾难分级二、地震灾害1556年陕西关中地区8级大地震,死亡83万多人;1920年宁夏海源8.5级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过100多次破坏性的地震,袭击了22个省、市、自治区,30多万人在地震中死亡,占同期自然灾害致死人数的54%。1、地震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1)原生灾害地形地貌剧烈变化,地质裂缝、断层、隆起;房屋倒塌;瞬间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给人巨大的精神打击,诱发各种应急性心身疾病。(2)次生灾害火灾、海啸、泥石流、毒气泄漏、细菌扩散、传染病疫情蔓延。2、地震灾害灾特点(1)生态环境破坏:断水、断电、饮用不洁的水;粪便垃圾、蚊虫滋生;人群密集。(2)水源污染:集中供水破坏、水质恶化。(3)食品污染:食品缺乏和污染(4)媒介生物滋生:蝇和蚊滋生、鼠繁殖(5)传染病流行:地震灾后最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以及其他的消化道腹泻等;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脑、结核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皮肤粘膜疾病:出血性结膜炎等。地震灾害后疾病的预防一、保证安全的饮用水供应和卫生的生活用水供应1、水源调查2、水源卫生防护3、临时的供水措施: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水龙带输水等方式4、饮水消毒二、清理大量尸体尸体腐化分解后产生气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其中产生的多胺类化合物,称为尸碱,尸碱可致人体中毒。进行尸体清理工作的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必要时可进行接种免疫血清。尸体掩埋(人和动物)。三、注意灾区环境卫生工作生活垃圾的清除(每周至少一次);消杀蚊蝇滋生(减少盲区);修建简易厕所,加强对人畜粪便处理。四、严防传染病的流行尽早发现病人,及时就诊,及时隔离;全民动员,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消杀蚊蝇和环境中的致病菌,切断传播途径;为儿童、青壮年接种疫苗,增加免疫力五、注重灾后伤残人员的康复地震导致的残疾人将会增多,特别是肢体残疾人的增加。应在治疗早期就进行康复工作,使更多的受伤者能够尽量恢复自理功能。躯体康复和心理康复并重。六、注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地震灾害后,瞬间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特别是亲人的伤亡,给人们巨大的精神打击,诱发各种应急性心身疾病。应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活动,对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地震灾害后的身体危机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地震本身不一定引起一个人的危机反应,而是个人感觉地震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时,便会产生心理危机。有些人身处危机能够状态良好,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主要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地震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灾区学校环境和卫生受到极大破坏,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容易受到污染,卫生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严峻。另外,由于地震,饮食卫生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苍蝇、老鼠等数量也会增加,也很容易引起多种肠道传染病传播和食物中毒发生。特别是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和雨季到来,学生聚集在简易的学校的学习、简陋的生活设施对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形成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十项重点工作的第二项重要工作就是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要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灾区学校安置点环境的清理消毒和卫生防疫工作。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工作。教育部提出,要做好灾后饮食卫生、环境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此外,还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加强疫情预测,一旦发现传染病例立即报告,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教育部门已经组织的学校卫生防疫专家指导组,为灾区学校卫生防疫提供咨询、指导、培训和直接的卫生服务。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食品、饮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卫生工作,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一、地震灾后疾病预防地震发生后,灾区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另外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地震后常见疾病有:1、肠道传染病,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2、虫媒传染病,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登革热等;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5、常见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等;6、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7、由于水源和供水设施破坏和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问题;8、灾害中还易发生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二、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1、充分认识做好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另外,一些学校食堂设施被损坏等等情况,对保障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灾后帐篷学校、临时学校,大量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在环境卫生不良和大量基础卫生设施没有得到全面恢复的情况下,也容易酿成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流行。因此,灾区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工作,已迫在眉睫。要对灾后学校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加强领导,提高对灾后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认识和紧迫感。把灾后学校疾病防疫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大事列入工作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绝不能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卫生、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建立起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领导机构,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采取一切有力措施确保学校大灾之后无大疫。2、加大学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前,要在当地卫生疾控部门指导下,对学校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整治,特别是对学生食堂、饮用水、校舍等进行严格消毒,重点加强对承包食堂和二次供水、自备水源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做到清理污染不留死角,环境消毒不留空白,尤其要对污水排放沟、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彻底清理,加大消毒杀灭的力度。在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后,首先要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一次防震知识和卫生防疫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卫生意识,有针对性的做好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接触性传染病等预防知识,以及灾后自救、夏季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预防等知识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不喝生水,不吃陈腐食品,不要随便在小卖部购买食品,坚决杜绝病从口入。3、加强校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管理好居住于学校的人员,尽量减少居住密度,教育他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注意室内通风透气,严禁吃生食喝生水、严禁乱扔各种垃圾、严禁随地大小便。加强饮用水卫生工作,灾后学校饮用水、二次供水及储水设施要严格检查、消毒,未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的一律不得使用,以免造成肠道病源。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食堂大宗购物必须进行严格登记,并做好留样登记工作。对学生自带菜要严格进行检查和登记。餐、饮用具要注意严格消毒,降低传染病流行风险。注意灾后灭蝇、灭蚊、灭蟑螂,清除各种垃圾、疏通阴阳沟,严防老鼠伤人和侵害食品,严禁校内喂养鸡猫狗兔等家禽及动物。搞好灾后动物防疫工作,抓好学校灭鼠工作,降低鼠传疾病流行风险,避免发生动物重大疫情和人畜共患病。4、建立健全灾后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报告制度、晨检缺课缺勤登记报告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校园清洁制度,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报告当地卫生疾控部门,并逐级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发热、腹泻、呼吸道传染病人的记录和观察,如有发热、腹泻、呼吸道疾病的师生要立即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医治,并及时隔离回家治疗,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按卫生防疫部门的意见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做好晨检登记、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工作。(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5、强化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和考核学校务必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如因工作不力,处置不当,导致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严明纪律,切实抓好抓落实,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对责任不落实,指导不力,对疫情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