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基本情况介绍范例5篇2024/X/XX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基本情况介绍1●全区市场主体突破万家,平均每天诞生33个“老板”,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每35个人就有一人创办企业。●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市场主体三产比重分别为::。●全区小微企业数量、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全年新设八大重点产业小微企业687家,全年完成“个转企”419家,工业“小升规”98家,“规改股”3家,在新三板、股交中心挂牌11家,在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4家。优化服务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日前,区市场监管局新鲜出炉了20xx年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数据表明,20xx年,全区的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市场主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总量和增量位列全市第三。20xx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改革,拓宽受理范围,完善管理机制,推进信息共享,优化服务流程,全力以赴推进“就近跑”“跑一次”“零跑动”,使上虞“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走在前列,一系列优化服务促进了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截至20xx年末,全区共有市场主体69433家,同比增长%,其中,内资市场主体和外资市场主体同比增长分别为%、%。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长,市场主体三产比重分别为∶∶。20xx年年末在册市场主体平稳增长,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每35个人就有一人创办企业。新增市场主体持续上升,市场主体出清步伐加快,全年新注册市场主体12016家,注销市场主体8534家。截至去年年末,全区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额突破1700亿元,达1726亿元,同比增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我区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市场主体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持续增长的同时,全区市场主体中的水分被不断挤干。一年来,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出清,坚决打破现有市场主体中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全年共吊销自行停业6个月以上的企业320家;依职权注销“失联”个体户5002家;注销农专社27家。小微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借商事改革东风,我区政府各部门深耕服务和审批环节减负,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多证联办、多证合一,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通过“减负、减费、减税、减价、减本”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包袱,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全区小微企业数量、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今年全区共新增小微企业2547家,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八大重点产业小微企业大量涌现,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20xx年全年,全区新设八大重点产业小微企业687家。区市场监管局以培大育强为主旨,继续深入推进“三年计划”。20xx年,全区共完成“个转企”419家,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17家,推动优质小微企业在新三板、股交中心挂牌11家,在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4家,实现工业“小升规”98家,“规改股”3家,列入各级“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计划的小微企业5家。“个转企”工作稳步推进,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多措并举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主体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提质增效、激发双创热情。”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实施“全市通办”,扩大“多证合一”“证照合一”改革覆盖面。诸如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证照分离”改革,扩大“证照联办”事项范围并向符合条件的乡镇延伸,涉企证照由市场监管部门通办。推动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加快窗口“八个一”标准建设,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的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推广使用工商登记自助服务机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推行“店小二”式服务,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专项行动,从培育重点产业小微企业入手,鼓励企业沿着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路径做大做强。将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登记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企业发展的切入点,帮助企业融资扩产。提升“信用上虞”平台应用效能,防范企业融资风险,加大企业征信结果运用,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全区要以大众创业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推动更多大项目在虞落地,加大改造提升化工产业步伐,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推进“机器人+”“互联网+”“标准化+”等一批智造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上市公司引领、隐形冠军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八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基本情况介绍2今年以来,市场监管局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海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全局战略要求,紧扣“四大专项行动”以及“50件民生实事”等中心重点工作,结合人大评议,高效推进履职,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20xx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采取的举措、主要成绩和亮点、存在问题与不足(一)目标任务:按计划、依进度完成1.行政执法方面。截止十一月底,全系统共查办一般程序案件793件,其中自查案件411件,达到总案件量的%;共办结各类案件585件,相较去年同期上升了%;涉及案值万元,相较去年同期上升了%;入库罚没款万元,相较去年同期上升了%;其中罚没款5万元以上案件43件、10万以上案件14件、30万以上案件2件、100万以上案件1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18件,大案要案办理水平为我局成立以来历年之最。在全南通工商系统公布的案件执法排名中,我局立案总数、涉刑移送数排名第一,结案数、入库数、大要案数排名第二,案件执法整体情况在各县、市、区名列前茅。2.食品、餐饮监管方面。全系统紧紧围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工作开展。截止十一月底,共完成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类服务主体检查7471户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去年5591),已超额完成年初目标(7288)。办结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类案件249件,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涉及案值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罚没款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移送公安案件4件。由市综合检测中心和遍布各区镇的31个快速检测室所构成的覆盖全市84家(44个农贸市场,1个批发市场,39家销售食用农产品超市)各类农贸、批发市场和食用农产品超市的海门市食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体系已正式建成运行。在全市组织食品类抽检3600个批次,抽检合格率%,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检信息六期,所有非本地生产的不合格食品已通报当地监管部门。开展快速检测263086批次,已完成全年检测目标任务(237250批次)。发现疑似阳性799批次,确认阳性74批次,直接销毁食用农产品1678公斤,经法定检测立案查处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案件9起,移送公安2起。围绕非洲猪瘟疫病防控,检查猪肉经营户2217户次、超市153家次、餐饮企业232家次、学校单位食堂87户次、肉制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加工小作坊37家次,立案查处“白条肉”案件8起,没收猪肉斤。开展猪肉及副产品检测4965批次,未发现阳性及不合格猪肉产品。海门在食品安全第三方机构评估中群众满意度超过80%,处于全南通领先水平。3.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方面。截止十一月底,共完成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检查1767户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去年1432),已超额完成年初目标(1108),检查化妆品经营单位229家。全年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目标数1558条、已超额完成年初目标(1250)。共办结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案件28件,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0%,涉及案值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入库罚没款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移送公安案件4件。4.特种设备监管方面。截止十一月底,全市共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076家,比去年増涨了%,涉及锅炉、电梯、压力容器等各类特种设备13987台(套),比去年増涨了%。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主体1501户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去年873),其中列入南通重点抽查计划的有191家,已全部完成现场检查。共办结特种设备案件114件,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入库罚没款327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今年共组织101名执法人员参加了南通市质监局组织的新监察员取证培训考核,通过76人,目前我局持《特种设备监察员证》的执法人员达到111人,是去年的倍。组织52名监管人员到江苏特检科技如皋特检培训基地进行了业务实操培训,另组织21名监管人员参加了省质监局组织的业务理论培训。组织1308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分41批次(理论考试15批次、实操考试26批次)进行了考核发证,新作业人员证1006本,复审374本。全年没有因监管不到位而发生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事故。5.产(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截止十一月底,组织了家纺、服装、玩具、手机、建筑材料、黄金珠宝等22个品种285个批次商品的抽检工作,发现不合格商品33个批次,均已进入立案查处阶段。共办结产品质量、假冒伪劣案件338件,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涉及案值万元,罚没款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其中查处家纺类案件98件,是去年同期的倍,结案77件,涉及案值万,是去年同期的倍(去年同期案值万),罚没款万,是去年同期的倍(去年同期罚没款万)。没收问题床上用品9977套,假冒标识标签37979张,移送公安3起。完成了全市49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涉及10个类别,53张证书)、74家3C认证获证企业(涉及453项获证产品)的全覆盖巡查监管以及114家各类新增认证企业(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75家,金融服务业认证企业34家,食品农产品认证企业4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家,全市目前共有593家获证企业,990张体系认证证书)的随机抽查。对全市224家电动车经营户和39家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开展了专项检查,发出限期责令整改书11份,目前均已整改到位,立案查处2起,督促领证一家。配合环保督查排查全市燃香生产加工单位23家,经检测6家单位甲醛含量存在微量超标,已全部落实整改。聘请省中心专家对我市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和2家环境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排查并落实缺陷内容整改12项。6.其他中心重点工作。一是双随机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双随机系统于今年年初完成测试并投入使用。今年1-11月市场监管局牵头全市24个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45项,其中我局承担6项,并率先在全南通开展了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工作两项。我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28人次,检查全市各类经营主体1264家,实现工业企业健康体检1207户,初步实现了重点事项和所有主体的随机抽查全覆盖。二是年报工作排名靠前。共有70243家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完成年报,占到应年报总数的%,全南通排名第三。其中因“未按规定申报”、“通过登记住所无法联系”、“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等缘由列入异常名录的各类经营主体有9073家,并有40家被省局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上述经营主体法人信息将通过平台公示,并纳入信用联合惩戒范畴。三是配合开展非法集资专项治理。按照《关于开展20xx年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清理活动的通知》要求,加强了对投资理财类企业巡查监管,继续利用日常巡查、早市管理和微信等各种渠道,出动监管执法人员534人次在市区及各区镇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人流量较大地区开展宣传,对88家疑似涉嫌非法集资企业进行现场排查,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全市440家类金融企业和“贷款中介”、“贷款咨询”类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现已有65家因为住所无法取得联系被我局列入经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