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小班音乐教案拔萝卜_小班音乐教案【汇编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小班音乐教案拔萝卜_小班音乐教案【汇编4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小班音乐教案拔萝卜小班音乐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难点:1、装饰音的唱法;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2/14教学方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教材分析:《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设计意图: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教学过程:一、欣赏与感受3/141、聆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2、学生欣赏关于母爱的会画作品画家用五彩的画笔,勾勒出了美妙的图案,用静止的画面告诉人们,什么是爱。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去朗诵这首诗,(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播放《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4/14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用音乐来传递母爱的世界著名艺术歌曲《摇篮曲》。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1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指导纠正个别字的咬字吐音,并按节奏进行朗诵.)2、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多媒体展示图案: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等)3、聆听范唱歌曲《摇篮曲》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三、拓展与探究1、学生聆听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摇篮摆动的音乐形象2、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5/14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4、什么是摇篮曲?四、小结1、通过你们的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其实不仅仅是母爱伟大,父爱也同样伟大。父爱是含蓄的,是深沉的,是不轻易表达的,希望同学们可以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父母。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想想,有没有什么要对父母说的,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对父母做的。爸爸妈妈一直在为我们奋斗着,那我们该如何去表达我们心中的爱?也为父母唱首歌,帮他们捶肩揉背,吃饭过后洗洗碗,还是到一盆洗6/14脚水,洗去他们一天的风尘?让我们将爱化为行动,将爱进行到底!六、作业布置。小班音乐教案拔萝卜小班音乐教案【第二篇】1、《小猴与鳄鱼》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原创歌曲。它歌词简单,朗朗上口,曲风幽默,整首歌曲节奏欢快,富有情境性。歌曲重复回旋的结构可以较好地帮助幼儿把握音乐结构,简单明了的歌词内容十分切合小班幼儿玩“躲藏”、与“出现”的游戏,并且能有助于幼儿陕速掌握游戏规则。2、小班幼儿对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具有较强烈的兴趣,活动中“鳄鱼来了”带来的紧张感与“鳄鱼走了”带来的轻松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躲藏好不被鳄鱼发现、鳄鱼失望的走掉使幼儿放松后带来的喜悦感、轻松感会更加强烈。3、为便于小班孩子更清楚明了游戏规则,我们试图通过手偶一两位老师的双簧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观察、理解游戏规则。说明:坐在座位上,用肢体动作进行游戏,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为三只小猴。前奏:随音乐节奏轻点头。1、歌词:“一只小猴荡秋千”动作:伸出右手食指为第一只小猴。歌词:“荡呀荡呀荡”7/14动作:将右手食指轻轻放在左手大拇指上。念白:嘚儿嘚儿嘚儿嘚儿嘚儿动作:两手随音乐节奏x-|x-|xxlx-|左右摇晃。2、歌词及念白:“两只(三只)小猴荡秋千……嘚儿”动作:同前,反复两次,依欢伸出中指、无名指作两只、三只小猴荡秋千。3、念白:“呀一一”动作:做吃惊的样子。4、歌词:“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快藏好。”动作:所有幼儿快速将手藏到身后(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后面)。歌词:“我是一只大鳄鱼……没找到。”动作:幼儿继续藏好小手,不发出声音,静静地不要被“鳄鱼”发现了;助教藏在布景后面,用鳄鱼手偶随歌曲节奏做看、找的动作,乐句唱完后,快速将手偶藏回布景后面。5、念白:“吔一一”动作:做胜利的样子。●歌词:“鳄鱼走了,鳄鱼走了,鳄鱼走了,鳄鱼走了,快出来。”动作:所有幼儿伸出手做欢呼的动作。●乐曲:565—611|..….332211.il动作:右手的“三只小猴”自由地在身体各部位“跳跃、8/14玩耍”。活动目标1、在乐曲情节提示中初步学玩《小猴与鳄鱼》的游戏。2、能分辨在乐曲“鳄鱼来了”处小猴藏起来,在“鳄鱼走了”处跑出来自由玩耍,并启发幼儿尝试利用身体不同部位进行“荡秋千”、“藏起来”。3、体验“鳄鱼来了”时的紧张感和“鳄鱼走了”后的轻松、欢愉感。活动准备1、幼儿在活动前期已具备荡秋千的经验。2、小椅子围成大马蹄形(椅子之间间隔750px)、钢琴、三个小猴头偶、一个鳄鱼手偶、房屋和树木等布景。活动过程1、通过手偶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故事情节。(l)师:‘小朋友们,看,我这里有几只小猴子,今天他们要去荡秋千,在荡秋千的时候会遇到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2)教师一边清唱歌曲,一边演示手偶。(3)用提问+讲述的方式引导动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游戏要求:①师问:“有几只小猴在荡秋千?…‘它们是怎样荡的?…‘伸出手指,把你们的小猴也准备好,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节奏荡秋千。”(教师不戴手指偶,引领幼儿一起跟随音乐9/14节奏做“小猴荡秋千”。)②师问:‘小猴们高高兴兴荡着秋千,呀,谁来了?”③师唱:“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问:‘‘小猴们要怎么办?”(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起来”。)④师问:“那小猴又是在歌曲唱到那句时跑出来玩的呀?”(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好不动一小猴出来欢呼一钢琴伴奏—刚、猴自由玩耍”。2、邀请幼儿一起玩游戏(1)教师引领幼儿一起玩第一次游戏;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师:“现在我想要邀请你们的小猴跟我一起玩荡秋千,玩的时候要注意,鳄鱼来了就要赶快怎样?…‘对,一定要把你的小猴藏好,只要不发出声音,就不会被鳄鱼发现。好,先请出你们的第一只小猴。”(2)启发幼儿探寻小猴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①师:我的第一只小猴刚才是在手上荡的秋千,现在它想到我身体的另一个地方荡秋千。(教师清唱并示范“一只小猴”在自己的肩上“荡秋千”。)②师:我的第二只小猴也想换一个地方荡秋千。你们说,到我身体的那个地方荡秋千?(教师选择一个幼儿说的部位,清唱并示范“两只小猴”在自己身体的该部位“荡秋千”。)③师:我的第三只小猴会到哪里荡秋千呢?在xl,怎样荡10/14秋千,谁来做一做?(教师清唱并在某幼儿的身上示范“三只小猴荡秋千”。)④师:你的小猴想在你身体的哪个地方荡秋千?要怎么荡呢?(在钢琴伴奏下,幼儿各自尝试将‘‘小猴”放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练习“荡秋千”,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个别引导。)(d教师小结并示范刚才幼儿将“小猴”放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的不同方式。3、师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戏(1)师生一同玩第二次游戏;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2)引导幼儿探寻把小猴躲藏在身体不同位置①师:“你们的小猴因为可以到身体不同地方荡秋千,可高兴了。不过,他们要是老藏在同一个地方,恐怕就会被鳄鱼发现了。想一想,小猴除了可以到我们背后躲藏,还可以到身体的哪些地方躲藏?”②教师清唱乐曲“鳄鱼来了”部分,幼儿把‘‘/j、猴”躲藏在身体的不同地方。4、幼儿第三次玩游戏(l)幼儿第三次玩游戏;助教戴鳄鱼手偶在布景后面来回走,加强找寻的样子。(2)关注“荡”师:小猴最喜欢跟着音乐节奏—上二下把秋千荡得高高的!你们能让你们的小猴跟着音乐节奏—上—下的把秋千荡得高11/14高的吗?(教师清唱“ⅱ剐l-”幼儿尝试让小猴随节奏荡得高高的。)(3)关注“藏”展示布景。师:刚才,你们的小猴已经学会了寻找不同的地方躲藏,而且能安安静静地不被鳄鱼发现。不过,前几次出来的都是小鳄鱼,要是大鳄鱼出来,我们就要带上小猴找到更好的地方躲藏。你们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把我们藏得更好?(引导幼儿可以到各布景、椅子后面躲藏。)5、幼儿第四次玩游戏(1)师幼第四次玩游戏,配班老师扮演鳄鱼走出来找寻(2)在音乐尾声,师生欢呼跳跃着到另外的地方去玩!活动结束。1、本活动灵活性较强,在延伸活动里,当幼儿完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后(l)关于角色分配:可以全部由幼儿当小猴(即每一位幼儿就是一只小猴),老师扮鳄鱼进行游戏;也可以部分幼儿当小猴,一个或多个幼儿当鳄鱼(但鳄鱼的数量不宜过多)。(2)关于c小猴荡秋千”玩法的演变:可以在歌曲“两只小猴……唰l,’时,幼儿两两拉手摆动玩荡秋千,并将歌曲“三只”改为“四只”,幼儿四a-组拉手摆动玩荡秋千一躲藏(因为4是2的倍数,这样便于幺l快速两两结队成4人);待幼儿非常熟练后,可由老师任意唱“x只小猴……”(注意:12/14ij、班x2、本活动适宜在小、中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