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_小石潭记教案逐字稿【通用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_小石潭记教案逐字稿【通用4篇】”,欢迎参考下载分享,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逐字稿【第一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2/32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1课时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32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4/32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5/32这里。总结:这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珮环,心乐之。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逐字稿【第二篇】6/3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作为1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生2:弄懂文意。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7/32(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生:(一齐)朗读并背诵。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悄怆(chuàng)_______8/32师:放录音。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4)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课件5)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⑴全石以为底()⑵以其境过清,()⑶以天下事为己任()⑴其岸势犬牙差互()⑵以其境过清()⑶益习其声()(讨论后)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那、那种、驴子。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9/32学们交流一下?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出示课件6)二、进入探究园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学生考虑、讨论)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师:很好!比喻新颖。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10/32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生3:侧面描写。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学生讨论)生1:小石潭的──清。生2:小石潭的──静。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出示课件7)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11/32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出示课件8)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学生分小组讨论)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其它学生补充。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生:朗读、品味、感悟。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小石潭记教案逐字稿【第三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12/32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1。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13/32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